当前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七个误区-2019年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22 12:20: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当前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七个误区

现代文阅读教学占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时间的二分之一还要多,篇目占教材总量的四分之三,可以说高中阶段老师、学生为现代文阅读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应了一句老话“时间花了不少,效果没有多少”。据统计,2005年广东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得分率为43.77%,全省40多万考生得满分的只有54人,2006年得分率为52.8%,满分率只有0.18%。这几年也不甚理想。特别是考生对句意、文意的理解基本不准确,概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都极为薄弱,至于高层次的鉴赏评价、探究运用能力则被学生认为是数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2005年全国高考有道题“请推荐你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高中近180篇课文,学了三年,很多同学竟然连一篇课文都没有印象,岂非咄咄怪事!

中学的阅读教学在经过九十年代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后,各式各样的教改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冷静地想一想,笔者认为,目前的阅读教学还存在七大误区。 (一)重教师轻学生

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已有基础上积极参与、多边对话中共同完成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不是课堂话语的霸权者,不是知识的权威者、控制者。如今的阅读教学课堂上,老师将嚼碎的

知识喂给学生吃的减少了,但提前预设好自以为完美无缺的一套方案,然后步步引诱学生入毂,钻入自己圈套的课越来越多;课堂提问多了,但很多问题只需学生回答“是”还是“不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老师的理解(其大部分直接来自教参)稍有偏差,轻则被老师置之不理或耐心指正,重则受到呵斥责骂。其实很多老师也觉得这样做不对,但考试要紧,时间紧迫,成绩重要。于是启而不发,变相的满堂灌式的阅读教学便堂而皇之地有了存在的理由。

笔者觉得阅读教学的要义是将阅读的方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树立这样的观念,捆住阅读教学手脚的绳索才会被解开。特别是要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多些思考判断的机会。作为教师,预设是必要的,但更要重视“生成”,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独特的感悟,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认识超越了自己和教参,应为学生鼓掌。当然,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积累、理论修养、鉴赏能力的局限,肯定有些结论不一定切合文本,所以教师的及时点评就异常重要。比如鲁迅名篇《药》中对“乌鸦”的描写作用,是不是象征着夏四奶奶的愚昧和迷信,或者仅仅是渲染坟场悲凉的气氛,有学生从古诗词中找出“乌鸦”的意象是“悲戚”,老师就该肯定学生善于追根溯源。 (二)重知识轻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历来有两大作用,一曰认识教化,二曰审美熏陶。语文姓什么的问题在新课标中有了一个不偏不倚的结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审美教育、人文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常处于被忽略或遭轻视的尴尬地位,看看语文老师的备课本和学生的笔记本就可知道了:基本上只关注写了什么,怎么写的,都是一些琐碎知识的罗列,而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维却往往被忽视轻视了。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很多老师关注的是“拿来主义”是什么意思,文中的“大宅子”“烟灯烟枪”“姨太太”指什么……而对于鲁迅写此文表述的振兴中国新文化就必须借鉴学习中外优秀的文化遗产的热切之情,对各式各样的政治主张,对文化的影响深恶痛绝,如“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主义”下的封闭文化、媚俗文化、各种外来的时尚文化在中国的出路只会灭亡真是洞如观火。其实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最富有感情的。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为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为不孝,读《五人墓碑记》不哭者为不义。”这话是有道理的。

语文的魅力在于其感人至深、动人肺腑的情感。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着学生进入烂漫迷人的情感之海中,掬起一朵朵涌动着生命激情闪耀着人性之光的浪花,穿越时空,与彼时彼地的作者共鸣、共振。很多学生认为语文课上不上都一样,据调查,学生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课都是语文,这充分说明了中学阅读教学务必要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激发莘莘学子满腔之情怀。否则,

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变了味,将“情感”因素丢得太久太远了。 (三)重分析轻感悟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将诵读感悟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随着西方科学试验法、分析综合法等研究方法的引入,阅读教学也被视为一门纯理性的学科,将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处处强调微言大义、见微知著。以至有人调侃:“恐怕作家本人并没有想到他的作品会有如此深刻的含义、丰富的内蕴、高超的技法。”不可否认,读者有再创造的能力,但“一千个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是不会变成“李尔王”的。如今的阅读教学脱离文本、架空分析、肢解内容的教法甚嚣尘上。让学生感悟,就要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创设思维的情境,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特别是朗读能力的提高,走进今日的语文课堂,朗朗书声似乎渐行渐远,偶尔有之要么是有人在听课,要么是教学内容较少,真正充分认识到“没有朗读就不是语文课”的实在不多。 (四)重课内轻课外

“语文的外延是整个生活”的大语文观已提出了好几年,但阅读教学只能按教材编排顺序讲授的观念根深蒂固。教材几乎成了语文学习的全部内容,与课文相联系的篇目很少有学生主动积极找来阅读,更遑论范围广一些的课外阅读。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知识面狭窄,而如今高考考查学生的知识视野,联系社会热点、关注课外的题越来越多,请看2006年的两道题:

(1)今年4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回到福建祭祖,

请你以福建学子的身份写一段真切自然,简洁得体的欢迎辞。(不得出现与考生真实身份有关的人名、市县名及山水地理名等信息;不超过60字)(福建06年18题)

(2)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 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安徽06年20题) 第1组:孔子与庄子 第2组:项羽与刘邦 第3组:李白与杜甫 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

【要求】①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③字数在50-70字之间。

很多考生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模拟题”,从不看书读报,不知连战何许人,也不知什么叫“欢迎辞”;安徽的这道题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联系起来,但能写出充分理由的寥寥无几。由此,笔者想到考场上大量的千篇一律的肤浅平庸的作文,主要是只有课内语文没有或少有课外语文的必然结果。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个只会教课内文章的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仅仅记住一些语法知识课文内容的学生也不会有创新的表现,没有课外阅读的师生会患上严重的“贫血症”。

课外阅读浩如烟海,教师务必做好筛选、推荐、引导和组织的工作,“开卷未必有益”。最好以教材为基点,作适当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