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6:57: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线。完成测量控制网的设置, 包括控制基线、轴线和水准基点。场地平整进行方格网桩的布置和标高测设,计算挖填土方量,对建筑物做好定位轴线的控制测量和校核;进行土方工程的测量定位放线,并经检查复核无误后,作为施工控制的依据。
④、在施工区域内做好临时性排水设施,场地向排水沟方向做成不小于0.2%的坡度,使场地不积水,必要时设置截水沟、排洪沟。
⑤、完成必需的临时设施,包括生产设施及生活设施及机械进出和土方运输道路、临时供水供电线路。
⑥、机械设备运进现场,进行维护检查、试运转,使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⑵、土方施工工艺流程
地下暗埋调查→平整场地测量放线→机械设备进场→按照上口线第一层开挖→护坡材料机械进场→局部第一层锚喷→第二层开挖预留30㎝土层→第二层锚喷→人工清槽→钎探→验槽→按照要求地基处理
⑶、基坑施工测量放线 ①、定位放线
建筑物的定位轴线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红线桩位图和设计总平面图楼座坐标为依据,坐标由城市规划局提供,采用极坐标法,用经纬仪及钢卷尺进行测设。
②、高程控制网的测设
依据场区水准基点,采用2㎜级S2水准仪对所提供的水准点进
第 5 页 共 21 页
行复测检查,校测合格后,采用符合测回法将原水准点引测至施工现场,施测结果满足《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的要求。
⑷、主要挖运方法
①、根据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现场的实际情况,土方开挖按照大开挖方式进行,放坡坡度分别为:基坑周边无行车道、无大型临设建设、无大宗材料堆放等,可采用1:0.55进行放坡施工;基坑北侧及西侧采用1:0.55进行放坡并采用护坡处理加强基坑稳定。
②、地下一层为连体的基础结构,故土方开挖采取满槽开挖形式。开挖时,分别组织二个机械开挖作业组,二个作业组同时进行。
③、整个土方工程本着分区、分段的原则,全面贯彻先锚后挖的指导思想,从而保证土方开挖的顺利进行。
⑸、土方分层开挖
①、本工程采用分步(层)和接力开挖法,为配合基坑围护施工,分二步挖土。第一阶开挖深度为4.00m,第二阶开挖深度为2.00m~4.00m。采用接力开挖法,分2步开挖,2台反铲机由地面挖至-2.00m,实际挖土2.00m,直接装汽车运走;另二台反铲机由-2.00m挖至-4.00m,实际挖土2.00m,将土挖甩至上边挖土机工作面内,装汽车运走,另二台反铲机由-4.00挖至-6.00m,实际挖土2.00m,将土挖甩至上边挖土机工作面内,装汽车运走。具体土方开挖见土方开挖剖面图及基坑开槽图。
②、挖土过程中测量工配合测定标高,当挖土快接近槽底时,用水准仪在槽底测设3×3m的放格控制网,并撒上白灰点,以示标记。
第 6 页 共 21 页
③、开挖时机械挖土、人工修坡,开挖过程中,随时用标杆检查边坡坡度是否正确无误。
④、挖土之前做好坑外排水,坑内明沟集排水
⑤、挖土至设计标高,地基钎探后,尽快会同勘测、设计、甲方、质监站、监理等部门共同对基底进行验槽,办理验槽手续。
⑹、钎探 ①、钎探施工方法
采用轻便触探,套锤重10㎏,自由落距50㎝,钎径25㎜。钎探点间距1.5m,梅花型布置,探孔深1.8m,30㎝一步记录锤击数。
1)工艺流程
放钎点线→就位打钎→标号、盖砖→验收合格→灌砂撤砖 ↓ ↓ 记录锤击数 检查孔深
2)按钎探孔位置平面布置图放线;孔位上撒上白灰点。 3)就位打钎:将拔杆卡子套在钎探杆上,触探杆尖对准孔位,再把穿心锤套在钎杆上,一人扶正钢钎,一人站在操作凳子上,拉起穿心锤,使其自由下落,锤距50㎝,把触探杆垂直打入土层中。
4)记录锤击数:钎杆每打入土层30㎝时,记录一次锤击数。钎探深度为1.8m,共6步。
5)拔杆、盖砖编号:利用小电机将钎探杆拔出,用页岩砖盖住钎探孔,并编写钎探点号。
6)移位:将钎探杆搬到下一点位,按照3)~5)步骤继续打钎
第 7 页 共 21 页
钎探。
7)灌砂:打完钎孔后,经过质量监督站、勘察、设计、监理、甲方等部门共同验收后,统一进行钎探孔灌砂。灌砂采用细中砂,每填入30㎝用钢筋棒捣实一次。
8)整理记录:按钎孔顺序编号,将锤击数填入统一表格内,字迹要清楚,经钎探人员和技术人员签字后归档。
②、成品保护
钎探完成后,作好标记,保护好钎孔,未经地勘、设计、监理、质监站等验槽,不得堵塞或灌砂。
③、钎探时应注意的问题
1)遇钎探打不下去时,应请示技术人员,取消钎孔或移位打钎。不得不打或任意填写锤数。
2)记录和平面布置图的探孔位置填错:
a、将钎孔平面布置图上的钎孔与记录表上的钎孔先行对照,有无错误。发现错误及时修改或补打。
b、在记录表上用色铅笔或符号将不同的钎孔(锤击数的大小)分开。
c、在钎孔平面布置图上,注明过硬或过软的孔号的位置,以便设计勘察人员或有关部门验槽时分析处理。
⑺、土方施工现场协调
①、现场土方挖运施工实施统一指挥、统一协调; ②、设专人协调车辆运行与外部路线的关系;
第 8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