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浅析城市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5:23: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析城市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

一、引言

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居住与道路就是相伴发展的。有怎样的居住水平,就需要有怎样的道路与之相适应。人类早期没有固定的住所,因此也没有固定的道路。《尔雅》中说:“道者蹈也,路者露也”,就是说当时的道路是由于人的行走而自然产生的。后来人类逐步形成聚居部落及至出现城市,产生固定的居住区,出现了居住区道路。

分析研究天津城市居住区道路道路规划,可以发现始终贯穿着对规划设计理念的探索和规划设计手法的创新。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行为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研究其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二、经济建设初期的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

天津市从1952年起陆续建设了中山门、西南楼、尖山、卫星里等居住区。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为了解决居者有其屋的问题,居住和道路交通条件均不高。以中山门工人新村为例,该居住区东至广宁路,南至津塘路,西至龙潭路,北至京山铁路,住宅全部为平房,由政府无偿分配给工人居住。若干间平房为一排,整个居住区组成大小基本相同的13个街坊(段)。

居住区道路系统采用八卦形,居住区主路宽8米,里弄路宽4米,房前小巷宽2米。当时道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行人。道路网为一种封闭、内

向型的路网结构,道路追求平直、对称;因无行驶汽车的需求,在道路转向处无弯道,道路全部为直线而无平曲线,道路交叉口既多且密,道路功能层次单一,全部为一块板横断面。

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老百姓家庭即使是自行车都很少有,居住区内没有规划专门的自行车停车场。

改革开放初期,天津市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震后无房的问题,开始成片地建设体院北、王顶堤、万新村等大规模楼房居住区。每个居住区一般划分为若干居住小区或组团。以体院北居住区为例,居住区内道路骨架采用了自由式手法,综合运用直线、曲线,形成一种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生动活泼的路网格局,将居住区划分为面积近似、形态各异的11个街坊。

规划路网以宾水道(城市主干路,红线宽40米)和环湖中路(城市次干路,红线宽30米)共同构成整个居住区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交通轴线,居住区内基本规划支路和小区路起到联系部分街坊和城市道路的作用,红线宽12米~20米。

这一时期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为公交车和自行车,因此,在宾水道与环湖中路交叉口处规划设置了1处公交首末站,每个居住小区按每户1辆~2辆的标准设置了自行车停车场。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库)。

四、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

1994年以后天津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危陋平房改造,陆续建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居住小区。随着人们经济实力的提升,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在丰富的居住区建设实践中,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显著提高,人们

要求一种环保型、生态型的“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笔者认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路网结构与机动车交通的增长相适应

以华苑居住区为例,华苑居住区西邻外环线,东临铁路陈塘庄支线,北至迎水道,南至宾水道,是一个以城市干路和铁路围合的相对独立的居住区。华苑路规划为城市次干路,红线宽30米,它北至城市主干路迎水道,南至城市主干路宾水道,以大弧线(半径为400米)形式纵贯整个居住区,是华苑居住区的主要进出道路,它与城市支路华苑东路(红线宽20米)共同构成居住区内部环路,再加之其他规划支路(红线宽均为20米)和规划小区路(红线宽7米~12米)形成环放结构的居住区路网。这种路网结构较之以前的方格网式路网更便于居住区中心与外围道路的交通联系,避免机动车交通直接横穿居住区,减少道路交叉口数量,使若干道路交叉口变“十”字形交叉为“T”形或“Y”形交叉,迫使机动车减速行驶,减少路口冲突点数量,便于组织交通。华苑居住区距外环线内侧34米平行于外环线规划一条红线宽12米的外环辅路,用以疏导居住区内部交通。这种居住区路网结构道路层级清晰,功能明确,过境交通和居住区交通互不干扰,是适应天津市机动车拥有量(主要是私家车)快速增长的新情况,居住区交通由以自行车交通为主向以机动车交通为主转变的较佳形式。

(二)“人车分行”的道路交通组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要求居住区不但要交通便捷,还要有一个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人车分行”的居住区交通组织原则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首先提出并在纽约郊区的雷德朋居住区实施的。它力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