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概念与思考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2:47: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八章 货币供给

本章重要概念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的规定性、供给渠道或程序、决定因素以及中央银行调控等理论,它是货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存款:原始存款(Primary Deposit):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派生存款:派生存款(Derivative Deposit):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它是指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货币乘数: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指银行系统通过对一定量的基础货币运用之后,所创造的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法定存款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所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中央银行现金负债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负债与存款负债的比例关系。

超额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实际持有的r超过应当保留的r部分)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是指中央银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必须具有明确的最终目标(如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失业率、稳定物价等),采取有效的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选择具体的调控对象(或中间目标,即联系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金融目标,如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等),运用合适的调控形式(如通过金融市场、计划手段、法律手段等)。以上诸部分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和相关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调控系统。

虚拟经济:虚拟经济起源于虚拟资本,它是信用制度高度发展与货币资本化的产物,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

济之外的虚拟资本持有和交易活动。

本章思考题

1.试述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货币供给理论产生的宏观背景

在纸币流通完全取代金属货币流通,以及在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之后,客观经济形势就迫切需要人们对货币供给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

(2)信用创造——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

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不仅有其客观必要性,还有其现实可能性,这就是信用创造学说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创造学说兴起之后,流通中的货币是如何形成的和怎么运行的等问题开始明朗化,作为货币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通过什么手段、采取什么方法加以控制等问题也就很自然地提出来了。

(3)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过程

①萌芽期。信用创造理论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有关资料,货币供给理论的萌芽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②成长期。货币供给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

a)早期影响最大的是米德和丁百根两人,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整个银行制度与货币供给量作了系统的研究,他们将实证研究方法引进货币供给理论。

b)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关于货币供给决定因素的分析见二人合著的《1867~1960年的美国货币史》一书。 c)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卡甘于1965年出版了专著《1875~1960年美国货币存量变化的决定及其影响》,这一研究成果是对近一百年来美国货币供给量的最全面最深入的分析。

d)货币供给理论经过以上学者的发展,尽管存在一些不同观点,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货币供给量由强力货币(亦称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大家所普遍接受的货币供给模型,即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2.试述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

(1)货币供给量由基础货币(亦称强力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即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MS=mB(MS为货币供给量,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这就是货币供给理论的一般模型。

(2)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它是指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3)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指银行系统通过对一定量的基础货币运用之后,所创造的货

2

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3.如何认识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的?

银行自身具有创造资金来源的能力,为了便于说明,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并简化如下页表: 根据资金平衡表原理,有如下公式:A1+A2+A3+A4=L1+L2+L3+L4+L5

(1)资金运用(资产)不增加,资金来源(负债)不会增加。在资金运用不增加的情况下,以上A1、A2、A3、A4各项的增加,都是在信贷资金来源一方的各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并不影响资金来源总量的变化。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及简化表

资金来源(负债)甲 A1各项存款 A2银行自有资金 其中:当年结益 A3流通中货币 A4其他 合 计 资金运用(资产)乙 L1各项贷款 L2金银库存占款 L3外汇库存占款 L4上缴财政款 L5财政透支 合 计 (2)资金运用(资产)发生变动,资金来源(负债)会相应变动。资金运用减少,在一般情况下,一是企业用销货收入提前归还贷款,则表现为A1和L1相应减少同一额度;二是银行按期收回贷款,则A1或A3与L1相应减少同一额度。若资金运用增加,如某企业向银行贷款,则表现为L1和A1相应增加;企业贷款中部分要提取现金,则表现为L1和A1、A3的相应增加。若银行购进金银外汇,则出售金银和外汇的个人会增加一笔存款或现金,表现为L2和A1、A3的相应增加。若银行弥补财政赤字,则表现为L1和A1的同时增加。

(3)根据以上分析,再将原有的资产负债表加以简化,即可得出“贷款=存款+现金”这一恒等式。这一恒等式的实质内容说明,我国货币大多数是由贷款这一渠道注入流通的。 4.“贷款决定存款”这一结论会不会导致信贷失控?

“贷款决定存款”这一结论不会导致信贷失控。

(1)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是“贷款决定存款”,银行就可能大胆地发放贷款,从而导致信贷失控。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从纯技术的角度探讨,存款由贷款引出,贷款制约并决定着存款,因此,就银行整体而言,银行扩大信贷的能力是无限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信贷的无限扩张是极其少见的。现实状况是:贷款的恶性扩大造成流通中货币过多,货币过多又必然引起经济运行的紊乱。

(3)银行扩大信贷技术上的无限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客观上的有限性。通过银行向企业单位提供和分配信贷资金是价值的分配,这种价值的分配受客观生产条件的限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