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应考能力提升(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9:58: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2013·高考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

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知识定位】 程朱理学地位的确立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本题考查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方法指导 题中“自汉至唐”“宋代以后”,这两个时间段以宋代为节点 理学大家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而《孟子》一书成为四书之一,孟子地位日益提高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时间变化。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成为理学的经典。A项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排除;B项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D项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生活在明代,故排除。

【答案】 C

(2014·高考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

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知识定位】 程朱理学的内容

D.本善习远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学生对人性与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主要考查“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具体解读如下:

本题考查 方法指导 从题干中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对人性的新认识来考查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家国情怀 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仁爱之情等,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心怀天下、重视亲情,既与行孝尽忠、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历史解释 《三字经》是理学思想的普及读物。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因此应当灭人欲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答案】 D

■练真题———————————————————

1.(2014·高考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阐述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选C。

2.(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

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选D。本题迁移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材料中“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在王阳明看来士农工商四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尽管所从事的行业不同,但均是为了“有益生人(民)之道”,即为人民的生存而服务,从“道”的层面而言四者完全没有差异,因此他在此强调的是如何用心对待人生所处的境遇或事业,故选D项。

3.(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天下为公

B.民为邦本 D.民贵君轻

解析:选C。本题主要迁移考查黄宗羲的思想。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是顾炎武的思想;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有判断是非的权力,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

4.(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选A。本题迁移考查陆王心学。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与之相对应的观点则是心学,“心外无物”,故答案为A项。

■练模拟———————————————————

1.(2019·济宁模拟)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唐代( )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 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 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