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改性的目的、手段及方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13:04: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耐候性能、耐腐蚀性能、电绝缘性能等也较好。

*玻纤的直径一般为3~25微米。分初级、中级、高级、超级玻纤,直径越细,扭曲性越好。 *玻纤的缺点是质脆、易碎。

三、影响玻纤增强塑料性能的因素

*玻纤的组成及性质

*玻纤在增强塑料中的分散形式 *玻纤的长度 *玻纤的含量

*基体树脂的性能

*树脂与玻纤的黏结性 *成型工艺及设备

四、玻纤增强塑料在成型中应注意的问题:

玻纤增强塑料的成型加工可以采用挤出、注射、压制等方法,

或其他其他特殊成型方法。对于热塑性玻纤增强塑料的粒料,采用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出,制造成品时,多数采用注射成型法。

成型时的主要问题是:

*玻纤含量增大时,熔融粘度大,成型困难; *玻纤与树脂混合混炼不匀时,影响制品性能; *制品具有方向性;

*制品表面光泽度降低,加大设备磨损。

*必须重视由于热分解造成的设备腐蚀和磨损。对于高填充聚氯乙烯,单螺杆的寿命只有一年多。

项目 种类 因 素 树脂温度 注射速度 注射压力 背 压 模具温度 流 道 浇 口 模具设计 脱模斜度 焊接部位 温度调节 与没有增强材料的塑料成型条件对比 高10℃~20℃ 快 高 适当高些 高 孔径大些,横断面为圆形,精细加工 孔径大些,横断面为图形,精细加工。取增强材料取向位置影响小的部位 大些 尽量不选择在制品的焊接部位,否则设置溢流量 均匀些 成型条件

五、成型的条件对制品的物理性能的影响:

*成型温度高,玻璃纤维增强聚酯塑科的性能就好;但由于熔融粘度高,容易引起热分解。

*螺杆背压能促进玻璃纤维的分散,但却降低冲击强度,并易烧伤树脂。

*注射压力及注射速度和制品性能也有很大关系。

*模具的温度对制品性能也有较大影响。模具温度高时,可减少制品内残留应力,而能改善制品的表面光泽。

如30%玻璃纤维增强PBT时:

模具温度 20℃ 50℃ 70℃ 90℃ 光洁度 15% 33% 38% 40%

*玻纤增强塑料在成型时如果处理不当,制品容易翅曲和收缩,焊

接强度下降。产生收缩和翘曲的原因不仅是模具结构或加工精度不高所引起,而且多数是由于制品各部分收缩率差而引起的。纤维量多时,收缩率降低,但取向性增强,易产生和流动方向成直角方向的收缩率差,两者差值不能自由收缩时,便产生应力而发生翘曲。

几种树脂的成型收缩率(cm/cm) 项目 未添加 30%玻璃纤维 种类 ABS 6.0×10-3 非结晶型 1.0×10-3 聚苯乙烯 6.0×10-3 0.5×10-3 PC 7.0×10-3 1.0×10-3 结晶型 聚丙烯 20.0×10-3 4.0×10-3 尼龙6 15.0×10-3 3.5×10-3 尼龙66 15.0×10-3 4.0×10-3 聚酯PBT 20.0×10-3 4.0×10-3

*粉状填料对制品的翅曲及成型收缩率影响很小,尤其对非结晶型树脂可防止制品的翘曲及收缩。为了减少由于取向而产生的翘曲,可采用填料(云母)、纤维(玻纤)复合改性的方法。 防翘曲增强PP的性能:

在复合材料制品的焊接处,强度显著降低。

滑石粉填充聚丙烯

滑石粉含量 0 20% 40% 焊接部位拉伸强度(兆帕) 35 18 12

玻纤增强ABS

纤维含量 10% 30% 焊接处的强度(兆帕) 40 40 非焊接处的强度(兆帕) 90 110

提高焊接处的强度:提高辊筒温度、注射压力、注射速度、模具

温度,应尽量在没有负荷的部位进行焊接。

塑料共混改姓

第一节 概述

共混改性塑料就是在一种塑料中,混入其他一种或多种塑料、橡胶、添加剂等,互相取长补短,成为具有特殊性能的塑料。这种塑料也称作塑树合金。

*改善抗冲击性能: 混进橡胶组分,如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

ABS、抗冲聚氯乙烯等;

*改善应力开裂现象: PE/PC、ABS/PC;

*改善缺口敏感性: PVC、尼龙、PC中加入橡胶、PE、嵌段

共聚物;

*改善加工性能: 聚苯醚(PPO)/PS,PC/ABS;

*产生协同效应: ABS/PVC、PE/PC、或在PS、ABS、聚甲

醛(POM)等加入PVC、CPE、聚苯醚(PPO)、聚苯硫醚(PPS)能提高耐燃性能。在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可使制品具有珍珠光彩。

*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

共混改性的两种方法:物理混合法(机械混合、溶液或乳液混合)和化学混合法(接技、交联共聚)。

目前机械混合法是普通采用的方法,它是使用混合设备(如双辊筒炼塑机、挤出机、密炼机等)将物料在软化熔融状态下加以混合。

共混的基本条件:选择共混的各塑料具有相容性,又能产生改善性能的协同效应。

塑料共混的比例范围根据需要而定。

共混塑料在成型加工时,由于多组分树脂性质不同,造成加工过程困难,必须严格控制共混量和工艺条件等,否则将达不到预期性能。

第二节 共混聚合物的结构形态

共混聚合物的结构形态,大致可分为掺混聚合物和接枝嵌段共聚物两种类型的结构形态。

(一) 掺混聚合物

掺混的共混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类。 1.非晶态-非昌态共混物:“海岛结构” 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PS/丁苯橡胶(BSR),聚苯乙烯(PS)

连续相(海相),橡胶组分为分散相(岛相),岛相粒子内还包藏

有更小的聚苯乙烯粒子,两相界面处有一过渡层。 2.结晶—非结晶共混物

例如全同立构的聚苯乙烯和无规聚苯乙烯,全同立构的聚苯乙烯

和聚苯醚,聚偏氟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己内酯含量大于50%时和聚氯乙烯的共混物等均属于结晶—非结晶类型。其结构形态大致可归纳为四种情况:

1)晶粒分散在非晶态介质中。 2)球晶分散在非易态介质中。 3)非晶态分散在球晶中。

4)非晶态聚集成较大的区域,分布在球晶中。 3)、4)两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非结晶部分的扩散速度与结晶部分晶体生长速度不同而引起的。

3.结晶—结晶共混物

如PET/PBT、PP/PE等。结晶部分可成为混晶型,也可分别结晶;非结晶部分可以是互溶的,也可以是不互溶的等。

(二) 接枝嵌段共聚物

这是一种相当微观的相分离体系,两种成分相互成球状,棒状,

分散于对方的介质中,或者两种成分相互交替,连接成层状,这些组织形式与两种成分的组成比有很大关系。

(三) 影响共混体系结构形态的因素

1.共混体系的组成

*初始聚合物的粘度差别愈大,形成的分散相粒子就越大。

如PC/PE,随PC分子量的增大,熔融粘度增如,PE分散相粒子变大。

*聚合物用量比例不同,结构形态也不同。

如PC/PE,当聚乙烯含量为5%时,聚乙烯分散相的粒子较小,共混材料的冲击强度得到提高。当聚乙烯含量增大时,聚乙烯分散相粒子变大,分散性较差,共混材料的冲击强度下降。当聚乙烯含量达到20%时,引起相的变化,发生明显的分层现象,巳无使用价值。 *界面结合力

共混物中有接枝共聚、交联、共同的单体结构单元时,则共混物中海相与岛相间的过渡层的结合力就强;若两组分的溶解度参数值相差较大时,这时可用偶联剂处理使分散相粒子变小,也能增强相界面间的结合力。两者溶解度参数相差较小时,则两相间分子链段相互扩散越深,两相结合力越强,易形成比较厚的过渡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