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编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高考预测金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名师精品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19:55: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河南省中原名校2018届高三高考预测金卷理科综合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关于丙酮酸生成CO2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成立的是 A. 既可生成[H],也可释放少量能量 B. 既可生成ATP,也可消耗ATP

C. 既可在硝化细菌内进行,也可在酵母菌内进行 D. 既可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1分子葡萄糖分解产生2分子丙酮酸、4分子[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2分子丙酮酸与6分子水反应生成6分子二氧化碳、20分子[H],并释放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24[H]与6分子氧气反应生成12分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丙酮酸生成CO2的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该过程可以产生[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A正确;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释放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合成了ATP,但是不消耗ATP,B错误;硝化细菌、酵母菌都可以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而原核细胞中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及其物质变化,明确丙酮酸生成CO2的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2. 某耐盐植物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从而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Na+和甘油进入液泡的方式相同 B. 液泡膜和细胞膜构成了原生质层

C. Na+运输调节了细胞的渗透压,维持细胞内水分平衡 D. 盐碱条件使植物产生了耐盐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在液泡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的协助下,植物细胞能将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即钠离子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还可以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说明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钠离子进入液泡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而甘油进入液泡的方式为自由扩散,A错误;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B错误;当Na+运入细胞液后,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导致细胞液的渗透压上升,吸水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C正确;盐碱条件对植物产生的耐盐碱的变异进行了选择,进而产生了耐盐性状,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题中指出“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

+

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这完全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从而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是植物细胞

+

的吸水能力增强,而适应盐碱环境。

3. 研究发现,癌细胞可从周边细胞自噬的产物中获取氨基酸和能量促进肿瘤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显微镜观察无法区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 B. 癌变的根本原因是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C. 促进周边细胞的自噬作用是抑制癌细胞増殖的有效途径之一 D. 致癌病毒能将其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中,诱发人的细胞癌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细胞癌变的原因:(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可用显微镜观察来区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A错误;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B错误;癌细胞可从周边细胞自噬的产物中获取氨基酸和能量促进肿瘤生长,因此阻断周边细胞的自噬作用可抑制癌细胞增殖,C错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其中引发细胞癌变的病毒中,有些能将其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癌细胞的主要特征以及细胞癌变发生的原因,明确癌细胞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且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

4. 抗丁顿氏病(亨廷顿舞蹈病)(HD)是一种基因突变引起的显性遗传病,患者大脑的局部神经元(M)发生退化,正常情况下M对大脑皮层产生掌管身体动作的兴奋性“讯号”具有抑制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脑发出“讯号”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线粒体

B. 正常基因发生突变时,其突变方向受环境的影响

C. HD可导致患者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过度兴奋,身体产生不自主的动作 D. 神经元M通过主动运输释放抑制性递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详解】大脑发出“讯号”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线粒体,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正常的抗丁顿氏基因发生突变时,其突变方向与环境变化无明确的关系,B错误;HD可导致患者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过度兴奋,身体产生不自主的动作,C正确;神经元M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来实现的,而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细胞的供能机制和兴奋的产生机制,明确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而不是主动运输。

5. 基因型AaBb个体的某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基因型AB、aB、Ab、ab4个精子(仅考虑一处变异),下列关于这两对非等位基因的位置及变异情况的分析成立的是 A. 遵循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 C. 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 D. 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般情况下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2种4个精子,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的话可以形成4种精子;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正常分裂的情况下只能产生2精子,但如果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能发生部分交叉互换,则能产生4种精子。

【详解】正常情况下,1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两种4个细胞,现在根据题意1个精原细胞产生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