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与第四纪期末复习(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0:17: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名词解释

同时异相:(p233)

全新世:地质时代最新阶段,第四纪二分的第二个世,开始于12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全新统,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全新世时间短,沉积物厚度小,但分布范围广。(第四纪的下限年代1.17万年)

泥河湾组: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化稍营镇泥河湾村,属于第四纪早更新世地层。本组为一套典型的湖相沉积地层,下部为粗砂、砾石及含粘土砾石层;上部以亚粘土为主, 夹粘土及砂砾层。本组以富含哺乳类动物群为特征。

周口店组:分布在北京及其邻近地区,命名剖面在北周口店洞穴堆积物剖面图京周口店第一地点,属更新世中期。全部沉积物中富含以北京人、肿骨鹿等94种哺乳动物化石组成的周口店动物群,并有大量石器及猿人用火痕迹。。“北京直立人”化石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直立人化石,故称第一地点为“北京人遗址”。震惊世界的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于本组内。 牙式:(p211)

植被的垂直分带:在任何一个纬度带,第一带与地面相同,往上分别相当于此带以北的带。分带在山的两坡高度不同,南高、北低。 古文化:按照原始人的生产工具划分的发展阶段。 文化层:含有文化遗存的地层

文化期:和一定的文化相适应的时代 石器: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石质工具

文化遗存:原始人使用的工具、村社遗址、用火痕迹等 植被带平行移动:第四纪气候发生寒暖变化时,植物就要发生水平移动和垂直移动,是平行移动。

冰期与间冰期:冰期全球降温,冰川活动;冰进过程:高山--低山;生物群迁移,伴生着绝灭;南北半球同时发生,北半球多。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性的增温期,地表大量的冰雪消融以致消失,大陆冰川消失或向高纬后退,高山区由山下向山上后退,但有大量的新生种产生。(p173-p174)

冰阶与间冰阶:冰阶是一次冰期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短暂的停止阶段,但地面仍有冰川存在;

间冰阶冰期中一次相对温暖的气候寒冷阶段,某些地区的冰川可能消失,但是局部的

气候旋回:地球诞生以来至今,地球表面经历了好几次冰期,气候会出现循环式的变化。有深海沉积物的多波动气候旋回、中国黄土的多波动气候旋回。 干旱期与湿润期:(p175) 干旱期:当高纬区冰期时,冰盖上空冷高压反气旋往中低纬度移动,降水带南移,季风萎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气候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的时期; 湿润期: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方向收缩的同时,降水带北移,季风活动势力强,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降水量相对增加时期。 雨期和间雨期:第四纪时期主要是干燥和潮湿的气候波动,因此称为雨期和间雨期。雨期第四纪气候转暖、转潮的时期,特点是潮湿多雨,降雨充沛,水域扩大,湖面上升,同时产生大规模的淡水湖沉积或风化沉积。

间雨期气候处于两雨期之间相对干燥的时期,降水少,湖群缩小,湖水位下降,在湖中沉积盐类,同时也沉积风沙和黄土。

夷平面:准平原形成后,如地壳运动又趋剧烈,准平原会受到侵蚀破坏,转变为山

地,但在山顶部分还残留着古平原面,这种地形面就称为夷平面。

崩塌:陡坡(>50度)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称为崩塌。 错落: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一些近于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移动岩体基本上保持原岩结构和产状。

撒落:斜坡(30~50度)上的风化碎石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

倒石堆:堆积地貌 倒石锥的特点:上部细、下部粗,细土充填裂隙;显示粗 略的分选。最厚处在斜坡由陡变缓处。

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片流: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表面上形成的面状水流对坡面的 破坏作用

坡积物: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表面上形成的面状水流对坡面的 破坏作用

滑坡要素:①滑坡体 ②滑动面与滑动带 ③滑坡床

河谷:河流挟带着砂砾在地表侵蚀塑造的线型洼地,是一种形态组合。 隘谷:障谷:峡谷:(p50)

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

边滩:又称点坝或滨河床浅滩,发育于河流凸岸,在河流侧移过程中,横向环流的底流侵蚀凹岸的同时,将砂砾横向搬运到凸岸堆积而成. 心滩:心滩是河床中水流受阻形成的水下不稳定沙质堆积体;稳定下来并露出水面的心滩便转化为沙洲。

河流阶地:由于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

洪积扇:由于山麓带地形坡度急剧变缓,山地流水流速迅速减慢,其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在平面上呈扇形,称为洪(冲)积扇。

泥石流: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速运动的重力流

洪流:沟谷中流动的水位暴涨暴落的暂时性沟谷水流统称洪流。(p70) 岩溶作用:(p82)可溶性岩石地区,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的过程。 化学作用—分解和化合 物理机械作用—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 岩溶地貌:一、地表岩溶(石芽与溶沟、石林与岩溶漏斗、峰林、峰丛与溶蚀洼地、孤峰与岩溶平原、盲谷、断头河与干谷)

二、地下岩溶(落水洞、溶洞、地下河、伏流、地下湖)

溶沟:地表水沿可溶蚀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与侵蚀,形成纵横交错的凹槽。 石芽:凹槽之间残存的突起岩石。

岩溶漏斗:呈碟状或倒锥状的封闭洼地。按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三种。

落水洞:消泄地表水的过于垂直的或倾斜的洞穴

峰丛:一种基部相联的峰林“U”形的马鞍地形,峰与峰之间常形成。

峰林:成群分布的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山峰群

孤峰:是兀立在岩溶平原或盆地上的孤立的灰岩山峰。 溶蚀洼地:与峰林、峰丛同期形成的一种负地貌类型 溶洞: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地下岩洞的通称

地下河:又称暗河,是具有河流主要特性的位于岩溶区地下的有水通道。 泉华:也叫石灰华是指地表岩溶水中沉积的大孔隙次生管状、层状碳酸钙物质 冰川: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冰雪气候的产物。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是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雪线:年降雪量大于消融量区与年降雪量小于消融量区之间的界线。

山岳冰川:完全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分布于中低纬高山地带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沿山坡或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

冰斗冰川:分布在雪线附近或更高,围椅状洼地中的冰体称冰斗冰川

冰川挖掘作用:冰川运动时,一方面以自身的推力将冰床上的碎屑物挖起,另方面又把与冰川冻结在一起的冰床上的岩石拔起,带向下游。 冰蚀地貌: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雪线附近及以上:冰斗、刃脊和角峰;雪线以下:冰川谷、峡湾和悬谷,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羊背石。 角峰:

羊背石:冰床上坚硬的基岩,冰蚀后仍能部分保留下来,成为微微突起的石质小丘,形如伏在地上的小羊,故称羊背石

鼓丘: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它的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纵剖面呈不对称的上凸形,迎冰面一坡陡,是基岩,背冰面一坡缓,是冰碛物。

冰阜阶地:冰砾阜阶地是冰川两侧水道堆积的冰水沙砾物质。

冰楔:在多年冻土区,地表水周期性注入到裂隙中再冻结,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冰体填充,剖面成为楔状,称为冰楔。 冻胀丘:

冰碛物:由冰川直接沉积,是未经其他外力特别是未经冰融水明显改造的沉积物 冰碛丘陵: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中碛和里碛都降落在底碛之上,组成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

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 侧碛堤:位于山岳冰川谷的二侧,由侧碛及坡积物共同堆积组成的垄岗。

冰水扇:冰川底部的冰融水,常形成冰下河道,它携带大量碎屑物质从冰舌末端排出,在终碛堤外堆积而形成的扇形体。 几个冰水扇联合形成冰水河谷沉积平原

冰砾阜:是一些圆形或不规则的小丘。它原来是冰川表面的小湖或小河等一些洼地,冰川消融后,洼地里的一些沉积物沉落到冰床上堆积而形成。 冰砾阜阶地:是冰川两侧水道堆积的冰水沙砾物质。 季候泥:是冰水湖泊由于季节变化,接纳的冰水沉积物有颗粒粗细和颜色深浅的差别而形成的。

锅穴:是冰水平原上由于埋藏的冰块的融化而产生的地面塌陷造成的圆形洼地。 蛇形丘:是冰下河道堆积物组成的狭长曲折的高地,冰川融化后出露为丘岗. 风蚀作用:风以其自身力量和所挟带的沙石对地表岩石、松散物的破坏作用。 波浪:波浪作用是海岸地貌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营力。波浪由波峰、波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