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20:46: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50 课程名称:生态学 英文名称:Ecology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学 时:27 学 分:1.5
适用对象: 非环境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40%,课程论文占60%)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大学本科非生态学专业学生为普及生态学知识,以满足其不断提高的生态环境意识需要而开设的。它对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在地球环境强烈变化的今天,公众对人类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共中央15大文件中已经将生态学作为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要求把生态学知识普及到每一个人。尽管目前生态这个名词已经在各种媒体上经常出现,但生态学的知识和思想还远远没有普及。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同时,因为生态学研究要涉及到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生态学特有的宏观思维方式、处理复杂事物的方法甚至是“纯生态学的”理论和事实也在为生物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甚至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文学艺术提供理论、方法论和知识的支持。非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也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而获益。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我院园林、生物工程、工商、食品、市场、国贸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掌握:(1)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2)全球生命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变化,以及人类在全球系统中的作用和责任;(3)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对外部环境的改造;(4)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结构和动态、种间关系及物种进化对策等;(5)生物个体的结构、功能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6)生态学各个组织层次的共同规律以及生态学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研究和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1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态学 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
圈 副生物圈 进化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 GAIA学说等概念; 2.熟悉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简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介绍生态学的概念。应包括不同作者的定义,但应该对最为简单的、最为广泛采用的定义有肯定的赞同。
二、生态学研究历史、对象与范围
简单介绍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各个阶段的研究的中心内容。重点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三、生态学的分支科学、交叉学科 1. 分支学科
2. 与生物学分支学科的交叉;
3. 生态学在生命科学体系中的应用性学科; 4. 生态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交叉; 5. 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 四、生态学的发展动态
1. 作为基础科学的生态学的发展动态;
2. 生态学应用领域及其应用学科的发展动态; 3. 生态哲学、生态智慧 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 生态学的观察、实验
3. 生态学如何以小见大:样方技术,取样技术
(三)课后练习
1、什么是生态学?你认为生态学的本质是研究什么? 2、生态学的研究层次有哪些?这些层次在生态学不同的发展时期各有哪些偏重? 3、生态学的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哪些?各时期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
4、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如何认识“生态学的社会化、生态学必须科学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讨论
2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物种(种), 种群,环境 生态因子 环境因子 主导因子 最
小因子法则 耐受性法则 限制因子 生态幅 适合度指示生物 阳性植物 昼行性动物 光周期现象 短日照植物 Bergman规律Allen规律 三基点 活动积温 物侯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2.熟悉光、温、水、土——对生物的作用,正常条件下生物如何适
应环境;
3.了解生物的适应组合;适应辐射。
(二)教学内容
本节介绍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的定义。并解释在环境学中与生态学中“环境”概念上的差异(范围的限定)。 介绍环境因子作用的规律,其中包括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定律(或规律)。包括许多生态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 环境、环境因子及其类别 1 、环境的概念,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 2 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因子 3 、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
4. 大环境、小环境;内环境与外环境
二、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和生物的适应特征 1 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 生物的适应组合 2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
3 不可替代性与互补性 4 限制作用: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三基点 5 大环境和小环境
三、 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途径 1 、形态适应 2 、生理适应:驯化;内稳态机制 3 、行为适应:休眠、迁徙、滞育等。 4 适应的遗传基础 (稍提即可) ", 环境因子:光
一、 陆生环境中的光因子 1 、光在时间和空间的上的分布特点 2 、光强度对植物的生态影响 ⑴ 阳性植物、阴性植物 ⑵ 光补偿点、饱和点 3 、光照强度对动物的影响 4 、光的周期性变化对动物和植物的生态效应 二、水生环境的光因子
3
1 、水体光的分布特点
2 、水生生物对光的适应 ", 环境因子:温度
一、温度的分布特征与生态意义 1 、温度的分布特征 2 、温度的生态意义:代谢;分布 二、温度对生物分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 1 、极端低温/高温对生物的影响 2 、生物表现的形态适应:动物表现的形态适应— (1)BERGMAN规律;(2)ALLEN规律等 3 、生物表现的生理适应: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生理适应 4 、生物表现的行为适应 5 、温度与生物的发育:(1)有效积温;(2)物候 ", 环境因子:水
一、 水的分布与水因子的生态意义 1 、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2 、水的理化性质 3 、水的生态意义(组份,代谢介质,分布,形态塑造) 二、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 、水、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水生植物 (2)陆生植物 2 、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2)陆生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3)适应组合 ", 环境因子:土壤及其它非生物因子 一、土壤因子 1 、土壤的生态意义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3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4 、土壤环境与动物的适应 二、 火因子
1、火烧的影响及其生态作用 2、植物/动物对火因子的适应 三、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1 、人类活动对生物的积极意义: (1)选择 (2)伴人适应与进化
4
2 、人类活动对环境因子的改变:
(1)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2)人类活动对生物的生态影响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1、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2、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再强调: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 本章小结: 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方式;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
(三)课后练习 1、生态因子一般被分为哪五大类型?哪些是直接作用?哪些是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作用有什么特点? 2、Liebig的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 的耐受性法则分别是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什么特点?生物的耐受曲线在生态幅宽狭不同的生物中,其图形上有什么特点?
3、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对生物的适合度有何影响?请举例说明。 4、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分别是对哪些生态条件的适应?具有哪些生态意义? 5、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在适应环境的方式、能力上有何差异?内稳态生物如何保持其稳态机制的?
6、举例说明什么是适应组合?生物为什么要出现适应组合? 7、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哪些影响?它们又是如何适应这些变化的? 8、温度有哪些生态意义?低温和高温对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植物和动物如何在形态、生理、行为上进行适应?为什么温度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 9、什么叫有效积温?利用它在实际生产中有哪些价值?
10、水环境和陆生环境有哪些不同? 植物在适应方式上又有何不同? 11、 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在对水因子方面的适应中主要面临哪些矛盾?它们又如何适应?
12、 水体介质及其低氧环境对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及其能量耗散产生哪些影响?
13、盐碱土对植物有哪些不利影响?盐土植物对植物的适应方式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讨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