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0 19:39: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自然条件: 3.基本特征:1)我国的亚热带森林以常绿阔叶林为代表,并有多种针叶林;种类组成比热带雨林相对要少。2)建群种和优势种的叶片大、椭圆型、革质,叶表面的蜡质层明显、有光泽,反射光线强烈,又叫照叶林。3)群落外貌终年常绿,顶层林冠的树冠呈半圆形,且林冠整齐一致;群落结构较热带雨林简单,基本分乔木层(常1-2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4.全球和中国的分布: 五、竹林 1.定义:

2.基本特征:群落十分简单,往往是单优势种的群落,林下多为草本。 3.全球和中国的分布: 六、温带落叶阔叶林 1.定义: 2.自然条件:

3.基本特征:1)阔叶,但质地薄、无革质和硬叶现象,夏季盛叶,冬季落叶。2)一年四季,季相变化明显;结构层次简单。3)种类组成比较丰富,常见的植物属有Fagus、Quercus 、Betula、Ulmus、Salix、Populus、Acer、Tilia、Fraxinus等;林下草本丰富。

4.全球和中国的分布: 七、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 1.定义:

2.基本特征:群落的乔木层有两种生活型,植物种类较丰富,针叶树常见有Picea、Pinus、 Abies、Larix等,阔叶树有Fagus、Quercus、Betula、Ulmus。下木和草本植物丰富。

3.全球和中国的分布: 八、针叶林 1.定义: 2.自然条件:

3.基本特征:1)外貌特殊,与其它森林易于区别,往往由单一树种构成纯林。如Larix spp, Picea spp, Abies spp, Pinus spp. 2)群落结构简单,乔木层常由1-2个树种组成,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简单。

4.全球和中国的分布: 第二节 草原和荒漠

一、稀树草原(Savanna) 1.定义:

2.自然气候条件:

3.群落特征:1)具有极其特殊的群落外貌,两种明显不同的生活型植物的结合。2)稀树草原上的乔木往往很矮小,而且多有分枝,常见有豆科的金合欢属(Acacia)的植物;草本植物中占优势的是高度达1米的大型禾本科植物。

4.自然分布: 二、草原 1.定义:

2.自然气候条件:

3.群落的特征:1)种类组成上以禾本科、豆科等植物占优势,此外,菊科、

11

莎草科、藜科、蔷薇科等也有较大的比例。禾本科中,针茅属植物地位重要。2)群落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4.世界分布:

5.我国的草原及其类型:

1) 中温草原地带: 森林草原:是我国森林区与草原区的过渡区域,是草原类型中最湿润的类型。 草原的特点:种类组成丰富,覆盖度大,生产力高。 优势种:贝加尔针茅、羊草、线叶菊等。

典型草原:也叫干草原,是中温带草原的主体部分。 种类的丰富程度、盖度及生产力都降低。

优势种:大针茅、克氏针茅、羊茅、冰草、冷蒿等。 荒漠草原:是草原类型中最干旱的一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和黄土高原北部。

2) 暖温草原地带:包括黄土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大部分。

3) 高寒草原地带:分布在高海拔、气候寒冷地区的草原类型。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祁连山及新疆天山等地。 三、草甸

1. 定义:

2. 群落特征:1)种类丰富,以禾本科、莎草科、蔷薇科、菊科、豆科、蓼科、毛茛科、唇形科等植物为主。2)除禾草类,草甸上伴生的双子叶植物较多,在夏季盛花时,五颜六色,有“五花草塘”之称。寄相变化明显。

3. 我国草甸的分布和类型:

1) 典型草甸:森林草原带中,高、中草本多。 2) 高寒草甸:青藏高原的矮草草甸。 3) 沼泽化草甸:低湿地多见。 4)盐生草甸:土壤盐碱化的湿地

四、荒 漠

1. 自然气候条件:

2. 群落特征:1)种类组成非常贫乏,有时100平方米只有1-2种,常常大面积裸露。

2)生活型多种多样,有超旱生的小半灌木、灌木、半灌木和半乔木,具有旱生结构特征。

3.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亚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地区。

第三节 水域生态系统

一、 概述

二、 淡水湿地生态系统 1. 湖泊 2. 沼泽

(三)课后练习

1.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2.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12

3.淡水湖泊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4.什么是湿地?有何特点?

5.淡水沼泽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6.河口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7.什么是赤潮?对海洋生物有什么危害? 8.红树林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讨论

第六章 生态系统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生物地理群落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食物链 食物网 营养级 生态金塔 Lindeman效率 生态效率生态平衡 负反馈 生态危机 初级生产 次级生产 生物

量 生物放大作用 湿地、富营养化、赤潮等概念。

2.熟悉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

的结构与生态系统的功能关系;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与演替。 3.了解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及主要类型特征。

(二)教学内容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 、生态系统的定义 2 、生态系统的特征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 、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 2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三大功能类群 2 、食物链和食物网 3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和能量流动 一、生态系统的生产 1 、初级生产

⑴ 初级生产的相关概念 生产力、生产量与生物量 ⑵ 初级生产的测定 ⑶ 初级生产的影响因素 ⑷ 不同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2 、次级生产

⑴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⑵ 次级生产过程与测定

13

⑶ 陆地和海洋中动物的次级生产量 二、物质的分解的概念及其意义 1 、生态系统中物质分解的概念 2 、分解过程与生物 3 、影响物质分解的因素 三、能量流动

1 、生态系统的能流概念 ⑴ 能流及相关概念

⑵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规律

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分析及模型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相关概念 ⑴ 生物地化循环 ⑵ 相关概念

2 、物质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⑴ 水循环 ⑵ 碳循环 ⑶ 氮循环 ⑷ 其他循环

生态系统的调控 1. 生态系统的动态 2. 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系统生态学及其研究方法简述 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分布 一、生物圈

二、生态系统分布格局 地带性分布的成因 分布的规律

三、生态系统类型 1 、森林生态系统 2 、草原生态系统 3 、荒漠生态系统 4 、淡水生态系统 5 、海洋生态系统 6 、农田生态系统 7 、城市生态系统 ",本章小结:

生态系统结构:三大功能类群+无机环境 食物链、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动态及调节: 负反馈、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生产(初级生产、次级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类型:陆地生态系统(温度和水分—— 纬度、经度、高度): 森林(雨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草地、荒漠;水域(河流、湖泊、湿地沼泽)、(红树林、河口、大洋)

14

(三)课后练习

1、何为生态系统?它具有哪些特征?为什么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功能类群分为哪几类?各具有什么作用?各包括哪些生物类群?它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联系成为一个功能整体的?

3、食物网分为哪几种类型?各自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具有哪些特点? 4、初级生物量和生产量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这个关系在实践中具有哪些运用价值?

5、影响初级生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初级生产?

6、何为富营养化?具有哪些危害?它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防治? 7、初级生产量有哪些测定方法?各用在哪些生态系统中?

8、图解次级生产过程的一般模式,并根据该模式分析农业生产中提高农副产品产量的可能途径。

9、生态系统的物质分解包括哪些过程?分解的生物类型有哪些方面?各具有什么特点?

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11、图解一个食物网中的一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状况;分析为什么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能流的效率更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讨论

第七章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概念;全球变化产生成因及其研究

的意义;

2. 熟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类型、成因、保护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球变化问题

一、什么是全球变化(global changing)

1、定义:

2、全球变化的内容概括为:1)温室气体的增加 2)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升高、降水模式的改变等 3)臭氧层受到破坏、南北极上空的空洞出现 4)酸雨的危害 5)人类活动引起的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3.全球变化的现状:

温室效应(The greenhouse effect): 二、全球变化的效应及研究

1、臭氧层损耗对地球的生态效应 2、全球变暖对地球的生态效应 3、全球变化的生态对策研究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