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加行修持方法释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3:47: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六加行修持方法释义 — 祈竹仁波切

前行修持方法

在古印度并无很具体的前行修持仪轨。到了金洲大师时代,大师预见末法时代的人根浅福薄、难以有成,故依佛陀开示内容而整理出六支前行关键,以供后人依着去做。现在的印度尼西亚是回教国家,但在古代,印度尼西亚却是佛法昌盛的地区。金洲大师是《菩提道灯论》作者阿底峡大师的主要上师,他本来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位太子。大师年轻时曾见一佛像,由于宿世之善因成熟了,他当下便生出了极大的敬信心,发心要出家学法。后来,大师远赴印度受戒及学法,成为了一位高僧,后又回国弘法了。在他回到印度尼西亚后,曾在当地大弘正法,令佛法广为弘盛,所以当时的人尊称大师为印度尼西亚的“太阳”。这六支前行的开示,由金洲大师整理编制,传阿底峡大师,再经大师传入西藏,辗转再传至宗喀巴大师而相传至今,其传承从未中断过。

为什么大师建立这六支前行呢?道次第之成果,并不只依靠知识及脑力而得。如果有许多罪障而缺乏功德,我们绝不可能生出道次第上的体验、证悟或觉受。所以,我们必须积累足够的功德及净化罪障,方有望生起佛法之证悟或觉受等。这六支是为了让行者积集资粮及忏净罪障,令后面的正行修持能顺利进行。正行就好比种子,而前行就是肥料、阳光及水分;没有肥料等,种子是不可能发芽生长的。以上说明了六支前行的作用及意义。前行是出家人、在家人、男、女、僧及尼都适合修持的显乘法门,并不存在如密法不可乱修的顾虑。我们宗喀巴大师传承的格律派出家众,尤其重视前行功夫。在家人一般比较忙于世俗琐事,只有有限的时间用作修持,所以在修前行时略为简要地修也情有可原。有些出家人,却也推说因俗务繁忙而无暇好好地修前行,这只是一种没有理由的借口。没有人逼我们出家,既然自己心甘情愿地出了家,便是为了全心全意地修持。如果出了家还推说没时间修行,那出家是为了什么目的呢? 所谓“前行”,其实并非一套仪轨,而是一种结构模式。传统上有许多种包含这六支内容的仪轨,如《贤士颈严》等,它们都可被采用为修前行时的诵文内容。这六支的内容是打扫及安设佛坛、陈设供品、上座发心、观想功德田、作七支修持及献曼达供、启请加持。

(1) 扫及安设佛坛

如果要作闭关,我们必须在条件合适的静处举行。在入关前,应先把地方打扫干净,并安设佛坛。以后在每座前,即使佛坛十分干净,我们也必须象征性地拂拭一下,并恭敬地瞻视佛像一眼,以符合六支中的此支。如果只是日修,我们在家

中亦必须有一个地方布设佛坛,而且一样要每天打扫一下并瞻视佛身等。 在上座前,不论佛坛及修持地方是否肮脏,我们必须起码象征性地打扫。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打扫不单是为了去除外在的尘垢,也是为了去除心中的缺点,例如贪、瞋、痴等烦恼。即使佛坛及修行的房间或角落没有外在的尘垢,由于我们心中仍有“尘垢”,故仍需打扫一番。

打扫的心法是,我们手持扫帚或现代吸尘器等,心想这其实是无我慧剑,把贪、瞋、痴等烦恼尘垢都全消除掉,同时口诵:

此尘是贪非土尘 密说此贪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贪欲 非是无惭放逸人 此尘是瞋非土尘 密说此瞋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瞋意 非是无惭放逸人 此尘是痴非土尘 密说此痴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痴毒 非是无惭放逸人

我们亦同时想着外在尘垢代表了自己当时遭遇的病患、魔障或任何障碍,打扫时把他们都消除了。此外,修道次第的人,在修到哪一章题时,便把阻碍我们生出该觉受的障碍想为尘垢,一并消除,譬如说你正在修敬师章题,其相关障碍便是不敬师的心态,所以我们可以把原偈改为:

此尘不敬非土尘 密说不敬为土尘 智者能除不敬心 非是无惭放逸人

到修菩提心的阶段,其相关之障碍便是只懂利己的自私心,所以我们到时改偈文为:

此尘利己非土尘 密说利己为土尘 智者能除利己心 非是无惭放逸人

总之,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这种打扫心法。如果不配合心法,打扫当然只是种世俗琐务;但若配合上心法,这打扫便是一种极佳的修行,能令烦恼熄灭、证悟易

生,甚至能有效地解决魔障或令病患痊愈。

除了为除心垢之目的外,打扫地方亦为了对佛坛及修持中将邀请前来的圣众表示尊重及重视。

大家千万不要轻视打扫修持。在佛陀的年代,本师便曾亲自打扫道场。当年更有一位小路尊者,他单单凭着扫地修行而得证罗汉的境界,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十八罗汉之一。在历代以来,贵为法王的历任达赖喇嘛宗座,亦亲手作这种修持,以致扫帚都被磨至光秃。许多人看不起这类前行,自以为是“不执外相”的高境界行者,难道他们自以为比佛陀、罗汉及宗座还要高吗?

在关房及日修的房间或角落,我们应布设一个庄严的佛坛,以积聚资粮。一个完整的佛坛,其实并不需要许多佛像,所以不必夸张地把关房或家中布设成一座寺庙似的。佛坛必须具备代表佛陀之身、语及意的圣物。佛身以佛像代表,我们应至少供一尊制造合乎传统身相比例要求而如法装脏的本师释迦牟尼像或其图片,这是因为他是现今佛法的本源。此外,我们格律派弟子应供一宗喀巴祖师像或图片在本师之前方,以敬历代师承。如果我们欲加供弥陀、药师等佛像,应放在本师像的两侧同高度位置。衲知道汉人特别喜欢供观音、地藏、文殊及大势至大士像。这些大士其实早已成佛,但在本师示现之年代,为了正法之弘扬,他们以佛之八大菩萨弟子的形相示现,故此我们把他们视作菩萨而尊敬,其像应供于佛的外侧或较低少许之位置。如果欲供护法,应处更低位置。如亦供世间天神及祖先灵位等,则不应放在佛坛上。我们以《大品般若经》、《圣妙吉祥真实名经》、《菩提道次第广论》或其它任何一部佛经代表佛的语,放在佛坛的左边,亦即本师像的右手那一边。佛意以一座小佛塔代表,放佛坛之右,亦即本师像的左手那一边。 这个佛坛是我们藉以积集功德的“工具”,故此我们必须谨慎重视。衲的建议是,大家不必供太多佛像,简简单单地供本师、祖师,另加自己投缘的本尊,再加上佛经及佛塔,便已十分足够。衲见到许多汉人喜欢把佛像等放在玻璃盒内,以防灰尘,这是极佳的做法。但有些人却恐怕佛陀会窒息似的,把玻璃切割出一个透气孔,这倒是十分没必要的想当然做法。

在每座上座前,我们应对佛像恭敬瞻视一眼,并恭敬顶礼三次或更多次。

(2) 陈设供品

现在讲至一座禅修之前行六支中的第二支 —— 陈设供品。 供品分为实物供品及非实物供品,现在先说实物供。

实物供品可以是任何美好的物品,种类繁多,不胜枚举。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供上水、花、燃香、明灯及食品。它们各有其吉祥的表义。

供水是最容易不过的供养了。由于它随处可得,并不费什么钱,所以我们肯定不必透过种种不良手段才得到它,这确保了供品来源之清净性;又因为它并不值钱,我们在供奉时恐怕不易生出吝啬、不舍的心,这确保了供养心的清净性。最好的

优质水,具备八种特性,各有其吉祥表义:水的凉性表义持戒清净;甘味表义享百味食;质轻表身心壮健;性软表意念柔顺;清澈代表心明;无臭表义无障;益喉之特性表语妙;养胃的特性表义无病。在供水时,我们按喜好供一杯或几杯清水,或依西藏传统供上七杯均可。在上供时,不应把空杯放佛坛上才倒水入杯中,而应先在杯内放一点水,在供桌上放好位置,再以壶添满,这样可避免空杯作供的不吉祥缘起。用壶把水添满时,不可胡乱地倒水,而应像为皇帝供茶般用双手恭敬添上。添满水的杯,水位不应离杯缘多于一颗米粒的粗度,但亦不可过满而溢出。此外,如果供奉一杯以上,这些水杯应整齐地排成一条直线,杯与杯之间距离一颗米之粗度,即不过疏,亦不紧贴。在西藏的传统是,我们在早上供上新水,在下午近黄昏时把水供撤下,翌晨再上新供。在现今的城市生活中,大家或许会很晚才回家,故此只好在晚上撤供了。注意倒出水的空杯不应放在供桌上。供完的水可以自己饮用。

供花可以积集于未来生相貌庄严美丽的缘起。花可以采用鲜花、假花或整盘的盆栽,只要别供本身有毒性的花即可。

燃香必须用无化学原料在内的配方,如纯檀香或沉香的粉或木条均可,许多藏香亦适合这用途。藏香分许多种,有些是供护法的,有的是供龙族的,四密部亦有不同的配方。如果供藏香,宜用共通的配方香。供香为的是供香气而不是供黑烟,所以我们不必把香炉放在太近佛像的地方,而应把燃点了的香在供桌前略为熏扬一下,再把香炉置较远的地上,这样便不会把佛身熏黑。佛陀的鼻根非同凡夫,绝不会因香炉放远了而受不到供养,所以大家不必有此幼稚的顾虑。要买香炉的话,应选没有印上佛像、经咒的简单类型。汉地的香炉或水杯常常印上经咒,这是很不合乎传统的商业做法,大家千万不要买。有些汉人习惯供电香。供香是为了供香气,汉地卖的电香支只是几根闪烁、像香的东西,并无供香的意义,而且闪烁不定的光明也是一种不佳缘起,大家避免为宜。

灯供的目的是为了供上光明,它的缘起是于未来生具有智慧及眼目明亮等。如果供的是油灯,应用较优质的灯油及调较灯芯长度,以保灯光明亮、无烟、光明显金黄色而非蓝色或闪烁不定。有些人喜欢供用电的灯,供灯之主旨是供光明,所以用电灯并没有不合乎传统的地方。

供食应用素品,例如水果或任何以三甜三白物(注:即白糖、黄糖、蜂蜜、牛奶、酸奶及牛油)制成的食品等。供品必须是自己能力范围内能负担的较佳品,而非自己也不愿吃的过期食品。食品不一定要天天换,但在水果等不再新鲜时便应更换了。

供佛是为了我们自己积集功德而做的,并非诸佛希罕我们的供品,所以我们必须认认真真地摆置供品。以上所说的种种供品,我们虽不必全部供齐,但却要注意必须放置得十分整齐庄严,绝不可像喂狗似地随随便便把供物丢在桌上乱放。有些人担心万一忘了供养会遭佛陀责罚,这是不必要的顾虑。诸佛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凡俗受用品,亦不会因行者漏了供养而发脾气。

刚才说过,供品不拘种类及数量之多少,但我们却要注意供品来源之清净及供养

心之清净。什么是“来源之清净”呢?这是指供品并非由如杀生、偷盗等十恶业而得来的。此外,出家人若以五种邪命得来供品或以此得来之金钱买得供品上供,亦有来源不清净之问题,所以这些供品是不恰当的供养。譬如出家人向施主说:“您去年的这月份给我的那些米,真的帮了大忙啊!”,而心中的发心是为了提醒对方再度供养,这便是邪命的案例了。判断是否属邪命类业,必须看发心。如果该出家人心中完全无丝毫为了提醒施主的动机,而是真心赞美对方之功德,而施主却又真的再度供养了,这便不算邪命业。有关五种邪命,在佛经中有不少讲解,衲就不多说了。总之,来源不净之供品不宜供奉。如果不作十恶业或五邪命便得不到供品以供奉佛陀的话,宁可只供清水或什么都不供。这其中只有一种例外情况,譬如说你作了某恶业,现在十分痛悔,便在佛前忏罪,把造作此恶业之得来品供上,发誓不再犯同等恶业,在这种情况下供养来源自恶业的东西倒是如法的。 在心理上,我们不能有吝啬或者后悔供上昂贵供品的心,否则便是供养心不清净了。

衲为大家讲一个佛教历史上的故事:在佛陀年代,舍卫城(Sravasti)有一个女乞丐。有一天,城里的大王、大臣及贵族等兴大供养,她也想对佛陀作供,但苦于无钱,所以便只好以行乞所得之一钱买油,供了一盏最小的灯。她在作供时发愿:“但愿我于未来能具大智慧,以灭除一切众生之愚昧!”这盏小小的油灯,便与许多由国王及富人等所供的大油灯放在一起了。在供灯翌晨,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Mahamaudgalyagana) 巡更经过,发现全部大灯都早已油尽灯枯了,这小灯却光明依然,犹如新供的一样。目犍连便想:“天都亮了,还亮着灯干什么呢?”于是便以手搧灯,灯却不灭,他改以衣袍搧灯,灯火还是不灭。在目犍连不明所以之际,佛陀刚好走过,佛向目犍连说:“这灯是一个具‘大心’的人所供的,尽管你用四大海洋的水来灌,或以巨风来吹,也不可能把它灭掉!”由此可知,如果供品来源也清净,供养心亦十分清净,以欲利益一切众生之菩提心上供,即使供的只是很小的东西,也能具很大力量。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众生之数目无量,以致功德亦得以乘大无量倍之缘故。反之,如供品来源有问题,或供养心是为了出名或一己私利,则不论供品有多大、多好,所得功德十分有限。

刚才说了实物供品的开示,这是有限的供养。非实物供养是无限的,例如出家人可以把自己出家及修行的功德作供,又或我们观无量花朵作供,这一样有功德。在路上,如果我们见路边有一朵美丽的小花,亦可在心中作供。

现在已说完了供品的开示了。一般来说,出家人比较贫困,而且他们应把精力花在修行上,所以出家人宜主要依靠非实物供养的方式积聚功德,而以实物供养为副。在家人的情况不同,所以宜主要以实物作供。可是,出家人如果有钱,则也当然要作实物供养,不应执以上所说内容而吝啬不供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