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20:17: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

编写人:陈学富 审核:高一语文组 时间:2012-3-26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学法指导】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时间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学习步骤】 一、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 )缔交 赢粮而景( )从( ) 因利乘( )便 万乘( )之势 .....

②宁( )越 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 宁( )静 乐( )毅 安乐( ) .....③翟( )景 墨翟( ) 召( )滑 累召( )不应 蒙恬( ) .....④逡( )巡 鉏耰棘矜( ) 矜( )持 ...度( )长絮( )大 度( )德量力 内立法度(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务耕织( ) 守战之具( ) ...②会盟( ) 重宝( ) ...③明智忠信( ) 尊贤而重土( ) ...④兼韩、魏……之众( ) 杜赫之属( ) ..⑤于是六国之士( ) 于是从散约败( ) ....⑥开关延敌( ) 天下诸侯已困矣( ) ..⑦因利乘便( ) 延及孝文王( ) .....⑧享国之日浅( ) 陈利兵而谁何( )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 ) 自以为关中之固( ) ....⑩斩木为兵( ) 同年而语 ...11天下非小弱也( ) 为天下笑者( )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然陈涉瓮瞩绳枢之子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 )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附】练习答案:

(1)①zònɡ yínɡ cónɡ chénɡ shènɡ ②Nìnɡ nìnɡ nínɡ yuè lè

③Zhái dí shào zhào tián xiān ④qūn qín jīn duó duó dù

(2)①致力,从事;防御和进攻②诸侯间聚会而结盟;贵重③懂事理,有远见;尊重④同时并有;类⑤介宾短语,在那时;介宾短语,从此⑥迎接;困窘,困厄⑦凭借有利的形势;延续⑧享有;时间短暂;陈列;锋利;兵器⑨以,连词;为,做;认为⑩树木;兵器;论○11国家;变小,缩小;削弱,变弱;介词,被;天下的人

(3)①名词作状语 ②使动用法 ③名词作状语 ④使动用法 (4)①夸张 ②夸张 ③夸张 ④比喻 ⑤借代

三、合作探究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朗读本段,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伺如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本段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如上节所讲,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3.提问: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