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和叶绿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0:50: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长 沙 医 学 院 教 案

课程名称 细胞生物学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授课教师 黄秋霞 所属系(部) 基础医学系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课型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 电子传递链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电子载体;ATP形成机制--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光合电子传递链,电子载体组成成员;光合磷酸化的概念;光合磷酸化的类型及其特点; 2.熟悉 ATP形成机制假说;光合作用ATP生成机制;光合碳同化过程;导肽的概念 3.了解 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线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ATP合酶的结构;质子转移与质子驱动力的形成;线粒体相关疾病;叶绿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形状、大小和数量分布;光系统I和光系统II的组成特点;光合作用ATP生成机制;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与组装;导肽的特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值与起源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点掌握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难点:氧化磷酸化机制,电子传递链、Q循环;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链组成和机制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 讨论法□启发式√ 自学辅导法□ 练习法(习题或操作) 读书指导法√ 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其他□ 教学手段(请打√选择): 板书√ 实物□ 标本□ 挂图□ 模型□ 投影√ 幻灯□录像□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此列为提示栏(包括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教书育人等) 时间分配 (分钟)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第 次课 授课时数 5 所属教研室 生物技术 职 称 助教 生物技术 专业(本科) 级 班 理论课 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引入: ? 上节课主动运输的总结(钠钾泵为例)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那么这些能量从哪里来呢?细胞中哪些结构与能 量的生成有关呢? 引出线粒体与叶绿体 提问学生:你所知道的能量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 线粒体研究的发展史 了解形状、大小显微镜下观察——命名——提取——功能研究——线粒体医学 和数量分布情况(一)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 与其生理意义 1、形态:大多数细胞中,最常见的是呈线状或颗粒状,比如在相差 显微镜下观察活的成纤维细胞时,既可看到线状的,又可看到颗粒状的 2、大小:随细胞类型不同而各异。一般直径0.5~1.0um,长2~3um, 有的线粒体较大,直径2~3um,长达7~10um,被称为“巨大线粒体”,常 见于一些骨髓肌细胞中 3、数目:与细胞的生理状态有关。心肌、肝脏细胞,飞翔鸟类的胸举例说明线粒体肌细胞中需能较多,线粒体的数目也就较多。在细胞中线粒体经常分布在数量特点 需能较多的区域,例如在蛋白质合成活跃的细胞中,它们被包围在糙面内 质网中 (二)线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了解结构与化学1、外膜 组成 外膜是包围在线粒体最外面的一层膜,外膜的特点是:通透性较大, 含酶蛋白较少。 2、内膜 (1)通透性小,含酶Pr较多,大量的心磷脂造成了内膜的通透屏障, +使H、ATP丙酮酸不能透过内膜。(2)内膜内陷褶叠成脊,(3)内膜上有 许多基粒(带柄的小球——ATP合成酶) 3、膜间隙 间隙中含有许多可溶性酶和底物。 4、基质 基质是内膜所包围的空间,充满蛋白胶状物,包括有 ①TCA环、脂 肪酸、丙酮酸氧化酶类;②线粒体DNA;③线粒体核糖体;④RNA、DNA酶 等。 5、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线粒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 1)蛋白质,蛋白质占65% 2)脂类,脂类占35%。 5 10 5

二、线粒体的功能 (一)线粒体中的氧化代谢 1、三大营养物质最终代谢终途径——TCA循环 2、氧化磷酸化 (二)电子传递链与电子传递 1、概念:呼吸链――由氧化磷酸化蛋白复合物组成的电子传递链。Green等人发现呼吸链由4种(组分Ⅰ、Ⅱ、Ⅲ、Ⅳ)蛋白复合物及2种(CoQ、CytC)流动传递体组成。这些组分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电子按照该顺序进行传递,就形成了电子传递链。 2、电子载体 (1)黄素蛋白: 结构特点:含FMN或FAD的蛋白,。黄素相关的脱氢酶类有:以FMN为辅基的NADH脱氢酶。以FAD为辅基的琥珀酸脱氢酶。 电子传递特点:可接受2个电子2个质子 (2)细胞色素 结构特点:分子中含有血红素铁,以共价形式与蛋白结合, 电子传递特点:通Fe3+、Fe2+形式变化传递电子,呼吸链中有5类,即:细胞色素a、a3、b、c、c1,其中a、a3含有铜原子 (3)泛醌 是脂溶性小分子量醌类化合物,通过氧化和还原传递电子。有3种氧化还原形式,即:氧化型醌Q,还原型氢醌(QH2)和介于两者之者的自由基半醌(QH) (4)铁硫蛋白 在其分子结构中每个铁原子和4个硫原子结合,通过Fe3+ 、 Fe2+互变进行电子传递,有2Fe-2S和4Fe-4S两种类型 (5)铜原子: 通过Cu2+和Cu+两种状态的变换,传递单个电子。 3、电子载体排列顺序: 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能电子(能量转化), 终止于O2形成水。 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NAD+/NAD最低,H2O/O2最高。高能电子释放的能量驱动线粒体内膜三大复合物(H+-泵)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 形成跨线粒体内膜H+梯度(能量转化) 生物化学中重点内容,这里简单介绍。 图片和动画形式,掌握电子传递链的组成与电子传递情况 5 25 5 30 4、电子转运复合物: 利用脱氧胆酸(deoxycholate,一种离子型去污剂)线粒体内膜、分 离出呼吸链的4种复合物。辅酶Q和细胞色素C不属于任何一种复合物。辅酶Q溶于内膜、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的C侧,属于膜的外周蛋 白 复合体I:NADH脱氢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