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9:24: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作倾向上看,明代中后期的杂剧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和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都不在少数。从艺术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体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从艺术成就上看,名大中后期的部分作品可以称之为传世之作,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22、汤显祖的“至情论”表现在哪些方面?(P129-130)
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从程度上看,友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世界戏曲之道来表达。
23、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形象。(P131-132)
杜丽娘是千金小姐,才貌端妍,聪慧过人。但在这样一位淑静温顺的娇小姐身上,同时显示出与大自然的天然谐和感以及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还有她心细如丝的分析能力和独立识见,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酷爱自由与反叛束缚的精神。重要的是,作者写活了人物,写出了杜丽娘不断发展的性格。有唯唯喏喏的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甚至寻梦觅爱,为情而死,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一度发展;死后面对阎罗王据理以争,对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最终为情而复生,私自与柳成婚,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二度发展与升华,所谓“一灵咬住”,决不放松,“生生死死为情多”。杜丽娘性格的第三度发展表现在对历经劫难、终得团圆的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
24、《牡丹亭》诞生于16世纪末,有何特殊的文化意义?(P136-137)
(1)、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朱程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清风。(2)、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3)、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5、《西游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何特点?(P157-158)
(1)、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所谓“物性”,就是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与习性,一旦成妖成怪,就有了神奇的本领,具有了“神性”,从“真”转化为“幻”。然而,作者又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他们,将妖魔鬼怪人化,使他们具有“人性”,将“幻”与人家的、更深层次的“真”相融合,从而完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创造。(2)、多角度、多色调描绘形象。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的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地感觉。
26、为什么说“《金瓶梅》是一部哀书”?(P173)
清人张潮说过:“《金瓶梅》是一部哀书。”它的悲剧意义,不仅仅在于表现了封建专制社会由于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贪赃枉法和资本势力的冲击而日暮途穷;也不仅仅在于写到了穷人们度日如年,卖儿鬻女的悲惨生活;而且也在于揭示了中国16世纪商人的艰难崛起,机器在新的经济关系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席,不得不与腐朽的封建势力相勾结的丑态;也在于客观地表明了晚明涌动着的人性思潮,当还没有找到新的思想武器去冲击传统禁欲主义的时候,人的觉醒往往以人欲放纵的丑陋形式出现,而人欲的放纵与人性的压抑一样,都在毁灭着人的自身价值。腐朽的当然在走向死亡,新兴的同样也前途渺茫。整个《金瓶梅》世界一片漆黑,令人感到悲哀,感到窒息。
27、从西门庆的身上反映出作者对新兴商人的态度是怎样的?(P171-172)
作者对新兴商人抱着一种颇为复杂的态度。作者在传统的道德观念和“重农抑商”思想的支配下,总体上是将西门庆作为新兴商人的代表方在被批判的位置上,把他写成一个罪恶累累、欲壑难填、不得好死的恶棍。但与此同时,在新思潮的熏染下,又常常不自觉地把这个不顾传统道德、破坏封建秩序、蔑视朝廷法规、不信因果报应而一味疯狂地追求金钱和女人、尽情的享受人间快乐的商人,写得那样精明强干。作者在写西门庆这个丑恶的强者时,半是诅咒,半是欣羡,以致情节有时错乱,反映了生活在人生价值取向正在转变过程中的作者,最终还是在情感上游移不定,难以用一定的标准去评判新兴的商人。
28、为什么《金瓶梅》中所塑造的人物都是邪恶的、扭曲的?(P170-173) (1)、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上至朝廷,下及奴婢,雅如士林,俗若市井,无不使之众相毕露;其社会之黑暗,经济之腐败,人心之险恶,道德之沦丧,一一使人洞若观火。《金瓶梅》写世情,真是达到了鲁迅所说的“著此一家,骂尽诸色”。(2)、《金瓶梅》写世情不在于一般的描摹,而是着意在暴露。它的暴露,不但有广度,而且能在普遍的联系中把矛头集中到封建的统治集团和新兴的商人势力,从而触到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因而显得具有相当的深度。(3)、作者把一把冰冷的解剖刀指向了人性的弱点。
29、简述《金瓶梅》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P179)
《金瓶梅》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不在于有几部续书,或为其他文学样式提供了素材,而是为以后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占压倒优势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成了两个阶段。以后的世情小说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派是以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来描摹世态的,另一派是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讥刺笔法来暴露社会黑暗的。
30、“三言”、“二拍”在叙事技巧方面有何特点?(P191-192)
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工巧。(1)、常常采用巧合误会的手法,把情节弄得迷离恍惚,波澜起伏。(2)为了使情节巧妙多变,作者运用一些“小道具”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波澜起伏。(3)、情节之“奇”,还表现在突破了单线结构的模式,而尝试用复线结构、板块结构和变换视角。(4)、悲剧性与戏剧性的情节交互穿插,创造一种“奇趣”。
31、晚明小品文的创作有何特色?(P211-213)
(1)、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对个人游赏生活的投入和乐于在作品中给予表现,从另一个方面增强了晚明文人在生活中捕捉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了游赏小品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一些表现自然美景与赏玩情怀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更趋雅致、自然。生活化、个人化的特点,也使晚明小品文往往从平常与细琐处透露出作家体察生活涵义、领悟人生趣味的精旨妙意,情趣盎然。(2)、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
七、论述:
1、论述《三国志演义》的主旨。(P26-30)
《三国志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依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这也就是一部《三国志演义》的主旨。作为明君良臣的主要标志,就是能在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智勇。作者在悲怆和迷惘中追寻传统。
2、论述《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P31-34)
(1)、虚与实的结合;(2)、非凡的叙事才能;(3)、全景式的战争描写;(4)、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5)、历史演义体语言。
3、论述《水浒传》的思想内涵。(P48-52)
《水浒传》的思想内涵是丰富的。(1)、主旨:一曲忠义的悲歌。《水浒传》最早
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书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向了绝路。“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作者为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曲忠义的悲歌。(2)、深刻地揭露了上至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并揭示了“奸逼民反”的道理;(3)、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歌颂了真诚;(4)、带有一定的市民意识和江湖豪侠的气息;(5)、客观上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起义。
4、分析宋江的人物形象,为什么说他是“忠义”的化身?(P48-49)
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主角,就是忠义的化身。他的性格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他作为一个县衙小吏,能“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结交天下豪杰,但又有忠君孝亲、安于现状的习性。从“义”字出发,他“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救晁盖,也同情他们被逼上梁山,但又认为“于法度上却饶不得”。“杀惜”后,他辗转避难,就是不想去水泊投奔晁盖,“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他劝人家落草时,也希望人家牢记“如得朝廷招安,??日后但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但与此同时,贪官污吏对他的残酷迫害,逼着他向梁山一步一步靠近。浔阳楼吟反诗,自然地流露了被“冤仇”所郁积的叛逆情绪。从江州法场的屠刀下被解救出来后,他一方面感激众位豪杰不避凶险,极力相救的“义”,另一方面也深感到“如此犯下大罪,闹了两座州城,必然申奏去了”,再难在常规情况下尽“忠”,于是他表示“今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投托哥哥去”。上梁山后,他牢记着九天玄女 “替天行道为主,全仗忠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的“法旨”,一再宣称:“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盖为官吏污滥,威逼得紧,误犯大罪;因此全借水泊里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他坐上第一把交椅后,即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进—步明确了梁山队伍“同心合意,同气相从,共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的基本路线。就在“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的旗号下,他带领众兄弟惩恶除暴,救困扶危;创造条件,接受招安;征破辽国,平定方腊;直到饮了朝廷药酒,死在旦夕,还表白:“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盖棺论定,宋江就是一个“忠义之烈”(李贽《忠义水浒传序》)。
5、论述《水浒传》的艺术成就。(P52-55)
(1)、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2)、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3)、传奇性与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