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感想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2:40: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感想

通过对本章教材的阅读,我首先懂得了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创新是教育进步的不竭动力。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教育的发展又要求保持相对稳定。

现代教育到现在一共进行了三次改革

1. 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2. “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 3. 面前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下面我就具体分析及感悟三个阶段的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的曙光

第一阶段的大背景是工业革命大浪潮的兴起,这个阶段的教育是大工业生产所孕育的产物。工业的发展要求所有劳动者不仅要有读写算的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同时需求大量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为这一阶段的教育发展和变革规定了方向。 这阶段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延长普及教育年限、发展初等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中等教育等。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也在19世纪的下半叶展开,但与世界改革的潮流不同,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在科举制的废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扬弃,对西方教育经验的吸收与接纳中推进。

这阶段的教育改革适应了社会发展同时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时代进步的推动力,不仅促进了世界的近代化的进程,并且也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脚步。

“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

第二阶段的教育改革的推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术工作者的更大需求,强烈刺激了教育的发展。美苏两大阵营的国际竞争也成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动力。

这个阶段特征有: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以及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在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我们自我封闭,因此我们没有及时跟上这一改革步伐。

这个阶段教育改革目标大致是为美苏两大阵营培养新生力量,不断充实各自阵营的实力,为争霸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

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

这个阶段的大背景时代处于大变动,全球范围内各种矛盾的加剧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改变了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孕育着世界格局的根本转折。为应对全球内的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很多国家纷纷制定了教育发展战略。

这个阶段教育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向21世纪进行教育规划,教育不再是被动追随时代,而主动适应时代。除此,这个阶段的教育改革的特征是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重视提高师资水平、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

这个教育改革具有持续性、整体性的特点。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教育公平在中国也备受关注;这次改革是全面的和整体性的,涉及多层次教育,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保障机制相联系。把这三次教育改革连起来看,每一次教育改革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做出的改革,这一改革不仅为社会提供了高技术人才同时也促进教育本身的发展。

创新教育是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育适度超前,建立合理的教育发展理论已经成为政府、学界和民众的共识。但小学教育改革的体制应如何构建?仍需认真研讨。 面对2

1世纪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观念更新的意识:一是形成一种教育改造的意识,变传统的办学模式为现代办学模式;二是需要一种相对独立的发展意识,使教育系统能够真正相对独立于社会其他部分得以自主发展;三是需要一种开放的意识,使教育系统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四是需要一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意识,教育普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教育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五是需要一种有差异的发展意识,促使教育发展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真正的联系;六是需要一种超前意识,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 当前,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教育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其内涵可归纳如下: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人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内存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关系的教育。而真正实现创新教育主要还是靠“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技术的创新”、“校本课程的创新”。 在21世纪的教育创新体系中,创新教育理念是灵魂,创新教育制度是保障,创新教育技术是手段,创新校本课程是核心。有了这些教育的超前意识,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历史赋予人类教育的使命,也是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小学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样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全民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为了更好的反应当下中国小学教育发展的状况,我将从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和生师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义务教育普及是从1994年9月1号开始的,从此中国初等教育的入学率不断提高,到了2006年9月1号义务教育全面免费,进一步普及了初等教育。从全国来看义务教育普及率很高,但是地区差异非常明显,有待进一步解决。要加快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经费,注入更多的教育人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更加注重公平。同一个地区,城市和农村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政府在教育投入时应该偏向农村,尽量让城市和农村学校均衡发展。 关于义务教育的年限,目前中国依然只有九年与许多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伴随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实现,关于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话题开始在社会各方的关注下迅速升温。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我们当前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也低于我们自己设定的预期目标。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的公平是我们必须补上的民生欠账,但这并不意味着,义务教育的改革就只能停留在查漏补缺而止步不前,不向更高的目标进发,不去回应社会发展带来的现实需求,无视基础教育年限延长的世界性趋势。

在今日中国,生师比有了明显的减小,较小的生师比表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大,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伴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对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上海等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在小学开展小班化教学的实验。

1)强调培养数的意识。 所谓“数的意识”是指:对数的含义、数的结构、数的相对大小有所理解,对数的运算及其产生的效果有直观的认识,对周围事物能够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

2)重视估算和口算。 估算或叫做估计能力,是指要学生掌握估算的技巧,懂得什么情况宜于估计而不必作准确计算,并会加以应用,特别是用于解决日常实际问题和判断一些计算结果的合理性。重视、加强估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主要发达国家在小学阶段均加强了估算的教学,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美国《课程标准》中就有“估算”这一标准,并且认为“估算是数学的一个方面,与数概念和空间观念相配合来帮助儿童加深对概念和过程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和测量的灵活性。”英国的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十个水平,在“目标2:数”中,从水平3~水平6都有有关运用估计检验计算的要求。在德国有对各种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估计结果的要求;在 日本有用概数(近似数)来估计四则运算结果的要求等等。 加强口算是一个世界性小学数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这一点从各国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都可以看到。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信息化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靠计算机或计算器完成。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更多的

往往是口算和估算。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正确也是反 映一个人数学素养高的表现之一。

(3)笔算教学强调理解算理和合理地运用计算方法。 笔算教学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传统教学中最为表现出机械训练的领域之一。在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各国都反对过分的训练、繁杂的题目、过高的熟练要求,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反对过分的笔算并不是不要笔算。笔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之一,还是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只是要适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算理上。因此,各国在反对过分、繁杂的笔算的同时,又强调了理解算理和灵活选择计算方法。例如,美国《课程标准》认为:“对于儿童来说,学习计算步骤的顺序和它们的算理是重要的。”“因此,教学应强调有意义地掌握这些步骤而不是掌握过程的速度。”“整数计算教学要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计算技巧。”德国的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特别注意让儿童懂得计算的过 程。

(4)重视计算器(机)在教学中的使用。计算器(机)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也是当前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法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在解数字的或几何的问题时,要注意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特别在小学的中级阶段,计算机、计算器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研究算法和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英国的课程标准和德国的教学大纲中,也都有关于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解决计算问题的要求。美国《课程标准》认为,应当在数学课程

中引入计算器、计算机的应用。因为,“计算机能够使儿童去探索数的概念和规律;去获得

有价值的概念 发展经验;去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上;以及去研究实际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