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0:31: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1)以……为亲 (2)厌恶 (3)以……为子 (4)女子出嫁 2.B
3.(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干的人选拔推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4.[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的时候一定要把文章主旨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要紧扣文中与“和谐”有关的内容来谈,语言不能空洞。
[答案] 略。
5.①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比较阅读
1.(1)兴起 (2)面对
2.(1)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3.[解析] 围绕“善于纳谏;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来谈即可。 [答案] 略。 [参考译文]
[乙] 唐玄宗任用韩休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耿直敢言,不热衷于名利。等到(韩休)担任宰相后,(所作所为)很得当时的民心。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左右的人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很不高兴。身边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虽然我的容貌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4.(1)整齐的样子 (2)交错相通 (3)以……为子 (4)憎恶
5.(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把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选拔推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6.(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8.示例一: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示例二: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
课外阅读
1.(1)根本 (2)好像 (3)充满,丰满 (4)名词用作动词,遵守法律 2.[解析] B 此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前者是助词,“的”;后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都是连词,译为“因此”。C项,前者表转折,相当于“可是”;后者表顺承。D项,前者是介词,译为“按照”;后者是连词,译为“来”。
3.(1)将礼和义协调,且讲究仁爱,这样做的人就会强大。 (2)父子情深,兄弟和睦,夫妇和谐,这是一个家庭的强健。
4.一个人的强健,一个家庭的强健,一个国家的强健,整个天下的强健,这些合在一起就叫作大顺。
[参考译文]
义是区分是非的标准,衡量仁爱的尺度。将礼和义协调,且讲究仁爱,这样做的人就会强大。仁是义的根本,又是贯通天理人情的具体表现,这样做的人就会受人尊重。所以,治国不用礼,就好比耕田不用农具;实行礼不依据义,就好比耕地不播种;有了义而不进行讲解教育,就好比播种后不除草;讲解教育而不和仁爱结合,就好比除草以后不去收获;和仁爱结合了却不用音乐安定人心,就好比收获以后不食用;用音乐安定人心却没有达到顺从和谐的境界,就好比吃了饭但身体却不强健。四肢健全,肌肤丰满,这是一个人的强健。父子情深,兄弟和睦,夫妇和谐,这是一个家庭的强健。大臣守法,小臣廉洁,百官各守其职而同心协力,君臣互相勉励匡正,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强健。天子把道德当作车辆,把音乐当作驾车者,诸侯礼尚往来,大夫按照法度排列次序,士人根据信用互相考察,百姓根据睦邻的原则维持关系,这可以看作是整个天下的强健。这些合在一起就叫作大顺。
5.(1)叫作,称作 (2)认为……小,轻视 6.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7.(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并不是天真的小。(大意正确即可)
8.不一致。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义而言的,只是老子一个人的说法;而自己所说的“道德”包括仁义,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
[参考译文]
博爱称为仁,行动合宜称为义,从仁义出发去立身行事称为道,自己本身就具备、不需要凭借外物称为德。仁和义是有确定内容的概念,道和德是内容不具体、不明确的名称。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小人之道,而德有恶德,有美德。老子藐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眼界狭小。(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并不是天真的小。他把小恩小惠当成仁,把谨小慎微当成义,那么他藐视仁义是当然的。他所说的道,是把他认为的道当成道,不是我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认为的德当成德,不是我说的德。凡是我说的道德,是结合仁和义而言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说的道德,是离开仁和义而言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8 马 说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马说》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
代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骈死于槽枥之间( ) (4)才美不外见( )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6)策之不以其道(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B.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5.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可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任选其一,对文章进行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九方皋相马(节选)
①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②③④
“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