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6:37: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8年初三一模记叙文汇编
宝山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22分)
叫起立偏要趴下
①人的成长过程中,最令人感到恐怖的,莫过于“叛逆期”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世界上既有的东西,无一不报之以怀疑的态度,为反对而反对,叫起立偏要趴下,恨不得长辈们所说的糖是甜的、盐是成的之类的常识都给出不同的结论。这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就像蝴蝶的成长必须经过破蛹的挣扎一般,这个过程,对挣扎者本人也并非是愉快的 ②像所有人一样,我也有一个挣扎的叛逆期,不同的是,我的叛逆期比别人要长,也更猛烈一些。
③我记得那是我10岁的某个早晨,母亲像往常一样轻轻拉开房门,撩开蚊帐,在我耳边亲吻了一下,然后小声说:“该起床了!我给你蒸了鸡蛋羹。”
④那天,我没像往常一样忍着,而是借着起床气,一阵闹腾,并最终把那碗鸡蛋羹成功打翻在地。这一切的前因是我知道,在她看来,这就是一桩把好心当成驴肝肺的反叛。当然我也觉得自己把碗打翻做得有点过分,但是我如果仍像往常一样,当面含笑接碗,转身就倒进泔水桶,对我也是一种煎熬一一那时的鸡蛋并不易得,而“阳奉阴违”,在我的小男子汉词典里与“怯懦”同义。这两样,都不是我乐意看到的。
⑤这件事令母亲伤心了很久,但至少鸡蛋羹算是永远退出了我的生活。
⑥我的第二次剧烈反叛,发生在3年后与父母的三峡之旅途中。我们在从歌乐山下山途中,为走哪条路能更快地到达公交车站发生了分歧。父亲认为应该原路返回,而我认为应该从旁边一条铁路隧道穿出去,父亲没听我的,而且给我所认定的最优路线送上了“你懂个屁”几个字,再没有比这更让人生气的了,我一怒之下头也不回地冲向铁路隧道,冲父亲甩出了一句“你不走我走,错了也不用你管!”
⑦我脑中设想了两个结局。一个是父母在我的胁迫之下,也追上来和我一起走隧道;另一个结果是我飞快地从随道里穿出,抢先到达公交站,得意地以优胜者的姿态傲视他们汗流浃背的蹒跚身影。
⑧但遗憾的是,这两个结局都没有出现,我冲进隧道不一会儿,就发现自己的选择是一个错误一一前面黑茫茫的,一眼望不到尽头,但为了甩给父亲的那句话,我憋了一口气往前狂奔,身后的洞口由大到小,直至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然后终归于无,而面前始终只有一眼望不到底的黑,没有尽头的黑让我万分恐惧,我恐惧突然疾驰而来的火车,恐惧黑暗中蹲着坏人,更恐惧比坏人恐怖1000倍的别的意想不到的什么东西。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跑了很远,但最终选择往回走,相比于前方知的黑暗,后方已知的距离终究要令人好受些,虽然路的尽头很可能是父母对我“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讥讽与得意的表情。
⑨但父母并没有在洞口等我,面对山城朦胧的夜色,我摸着口袋里仅有的两元钱,像个傻瓜一样地大声哭了。
⑩之后的日子,我的逆由家庭延到学校,直至社会。我带着全班同学唱国际歌,让我们不喜欢的老师无法讲课;我们办了一份名为“刺头”的小报,发刊词就叫“反对......事实上,
1
那些我们觉得不对的东西,有一些确实是值得改进的,而更多的,是因为我们不懂而产生了误解,当然,这都是在多年以后,当我们成为当初我们所反对的人时,才渐渐明白的。 ?叛逆是成长的一部分,我从那些否定,质疑甚至无理冲撞中,获得了不少成长的经验当然也吃了不少苦头。而让我真正认识反叛真相的,是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填报志愿时,我又无反顾地填了与父母期待的中文专业截然不同的石油专业,并最终走上了现在的人生之路。并不是我有什么特异功能,知道后者的发展前景强于前者,我仅仅是处于逆反心理而已——没按父母的要求,便是胜利。
?但这一次,我的逆反却落入了圈套。事实上,父母的真实心愿,就是希望我考石油专业,但他们害怕我那“叫起立偏要趴下”的逆反心理,而选择了“想叫你起立,却偏叫你趴下”的策略。
20.本文写了两次“我的剧烈反叛”。其中略写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写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1.第(10)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2.第(8)段画线内容中,作者多次描写了当时的“黑”,这些描写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3.对第(12)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明考上大学标志我逆反的结束。 B.宣告我的逆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写出父母巧妙地利用了我的逆反。 D.告诫天下父母不必害怕孩子逆反。
24.联系全文内容,“叫起立偏要趴下”其实是一种口口行为。对于这种行为,作为孩子应该认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崇明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0分)
时光倒转了我们的角色
?①晚上,我妈给我打电话,例行一问之后,她突然抽噎起来,语不能成句。 ?②心忽地一紧。无数个不好的念头飘过,强迫自己定了定神,故作镇定地安慰她,别哭别哭,慢慢说。
?③我妈是个大夫,或许是职业使然,她生活中敏感、自律、坚韧,偶尔情绪激动也
2
不过是声调拔高几度,总的来说,偏高冷范儿吧。此刻,她压低了声音,竭力控制着语调,试图挂断电话,“妈妈一会儿再给你打”。我相信,她重拨过来说的话一定不是现在要说的。我克制着紧张,放慢了语速,“不要挂,现在说,好不好”?然后,就听到哭声越来越大,贴在耳边,却震得心慌。
?④这个反常的电话,诱因却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她和我弟因为琐事拌了嘴,一个精心准备了午饭想着言归于好,一个却赌气不肯吃饭,摆出了冷战的架势,两天没说话。 ?⑤哦,就这样么?我试着想象电话那边的样子,家里客厅的棕色沙发上,我妈举着电话,捏着纸巾,啜泣低语,很生气,更多的可能是委屈。 ?⑥但这真不像她。
?⑦记得是在大三的时候,我妈腰椎间盘突出,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我每次打电话,响一声两声就被接起来,虽然觉得奇怪,但完全听不出异样,以为她只是不忙。直到她能下床走动,病情好转,才轻描淡写地说她停诊一个多月,当然可以随时接电话。
?⑧在我妈看来,她就是医生,没必要让一个千里之外的孩子牵肠挂肚。等我寒假回家,我妈看上去一如往常,上班,坐诊,忙着给我做好吃的,我跟以前一样晚睡晚起玩得不亦乐乎,这事连同这病轻得好像没有来过。
?⑨有时候,一个不算坏的结果会让人不想回忆过程的艰辛。但现在想来,久不归家的女儿,面对病愈的母亲,却不知道关心安慰。我妈除了难过,应该也有委屈吧?从上大学起,聚少离多就成了常态,和父母的交流都淹没在了电话里,进行时中的喜怒哀乐被生生地沉淀下来,直到嘘寒问暖都成了惯例。
?⑩现在,我妈正努力打破这个惯例。她把这场冲突的每个细节都讲给我听,前因后果,时间、地点,甚至我弟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所有这些都是证据,都是要让我得出一个结论:错的是那个浑小子!
3
1然而,还原现场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之前讲的故事太少,信息通报式交流的后果 ?1○
就是严肃有余生动不足。
2现在, ?1○为了证明她本认为不需要证明的A结论,她不得不给我讲A1,A2,A3…… 3听着听着,我心里突然一阵发酸。小时候,我和弟弟为一个苹果吵到我妈那里, ?1○
说一堆理由,列一堆证据,只为让我妈把大个儿苹果分给自己……
4在我妈看来, ?1○苹果的归属当然不是大事,正如在我眼里,这场争执也是小事一桩。
但我妈就像那时的我们,离题万里却不自觉,越说越多,只等我表态说,是啊,是他做得不对。
5猝不及防,时光就倒转了我们的角色,已经到了我担心她的时候。 ?1○
19.第③段“震得心慌”的原因是 。(3分) 20.如果将第⑤段画线句改为“哦,原来是这样。”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上下文说
说理由。(4分)
2段画线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21.下列对文中⑩、1○...
3段中的作用一致,都是省略所说内容。 A.两句中省略号与1○3段中“我”对小时候往事的回忆。 B.两句中内容引出了第1○
C.两句中内容与第三段的“高冷范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两句中内容琐碎纷杂,意在突出母亲说话已经喋喋不休。
7、○8、13段分别插入了大学时、小时候的往事,从写作目的上看,它与标题中22.文中?○○
的“ ”一词相呼应,其具体表现为:(6分) (1)从前的母亲,自律、坚韧,卧病在床却不以为然
现在的母亲, (2)从前的“我”,为一个苹果的大小与弟弟争执不休
现在的“我”
23.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为忽略了母亲的感受而感到难过 B.突然间发现母亲衰老而感到心酸 C.表明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
4
D.认识到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奉贤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十一岁的硬汉
葛闪
①我们培训的地方,位于大鸭山的腹地里。山左面,是当地唯一一所小学,叫白马小学。山右面,是风景最为纯粹的藏民部落,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月牙湾。
②初遇巴瓦,是在夕日西坠的暮色里。彼时,他背着书包正从半山腰往山顶攀爬。见了我们的装束不是本地人,他亦饶有兴趣地和我们攀谈起来。巴瓦的见识颇多,藏族的风土人情、地貌特产等,他都如数家珍。巧的是,巴瓦家正在月牙湾。
③为了感谢他的热情,我们便将随身带的零食给了他一点。巴瓦也不拒绝,接了只是拿在手里不拆开,说得带回家给他的母亲吃。巴瓦说,他的父亲采药坠落而死,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体弱多病,做不了什么重活,都是靠编织篓筐出售来养活这个家。他小,不能为家里分担什么,能把这好吃的带回家给母亲,母亲一定会很高兴。
④我们为巴瓦的懂事而感叹,又往他手里塞了点东西。当得知巴瓦就在白马小学读书的时候,我们突然很奇怪:白马小学和月牙湾都位于山脚,两地之间因为旅游开发的缘故,早就铺设了水泥路。可巴瓦,怎么翻山而回?面对疑问,巴瓦告诉我们,其实他从上个月开始,每天放学都是翻山回家。
⑤看着逶迤崎岖的山路,高高的山峰,我们心想走到月牙湾至少也要一个多小时吧。而如果走山下的水泥路,也就是十五分钟左右的功夫。我们笑巴瓦玩心重,这山上一定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事情,譬如可爱的小动物,奇异的花草……巴瓦面色一正,告诉我们并非如此,说他只是想锻炼锻炼身体和腿上的力度,为两年后上初中做准备。
⑥我们一愣,两年后上初中和现在的翻越山路锻炼腿劲有关系吗?我们并不信巴瓦的话,觉得他还是搪塞我们。我们笑笑,也不便去拆穿他的谎言。他看出我们的心思,一下急了,两腮的高原红更加通透,忙着解释,说山里的孩子绝对不撒谎。巴瓦说,两年后他就要去仁巴县城的初中学校读书,学校距离这里足足二十公里远,两个星期才放一次假。因为路途遥远,巴瓦想现在就锻炼,到放假时,他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再从仁巴翻山而回到月牙湾了,走起来也就不会太累。
⑦我们问他这么做的缘故——因为仁巴县城往月牙湾,也是坦途,且通车。巴瓦腼腆一笑,不停地搓着双手,过了一会才说:“从仁巴到家里,坐车来回要九块钱的车费呢。一年下来,算算得近两百元呢。”
⑧我们的心蓦地一软,在为他感到心酸的同时,突然心里也有个疑问:为了节省车费,与其翻越山岭步行而回,那不如直接从仁巴到月牙湾的公路上步行而回了。同样是步行,公路最起码比山路要好走得多了吧,而且安全得多。
⑨巴瓦连连摇头说:“那不行。要是从公路上走,肯定很多同学都会看见。那样,就瞒不住母亲啦。母亲要是知道我每次都是步行回来,她会心疼的啦……”巴瓦看我们静默不语,便又补充说道,“再说了,我现在锻炼好了,将来走山路也就脚下有劲,回家也可以快一点,就能帮母亲多做点家务啦。要是走水泥路,永远也锻炼不出脚上的功夫。”巴瓦嘟哝了最后一句,我们的心里却哗哗啦啦下起了小雨。
⑩他要是不言不语,任我们的想象力再怎么丰富,也想不到一个十一岁的男孩舍弃坦途在山路上艰难前行的背后,居然隐藏着这么一个动人的想法。孩子的世界里,那些单纯而又美丽的童话,每一个都因了沉沉的爱,而美好得让人心疼。
11巴瓦向我们一一鞠躬,再度对我们表示感谢,然后才转身离开。他一边走,一边向我○
们挥手。我们看到,这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在暮色四合的山野中,宛如世间最铿锵伟岸的硬汉,每落一脚,每踩一步都落地有声! ( 选自《中国教师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