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素质内涵及其生成内部驱动力探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6:40: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思想道德素质内涵及其生成内部驱动力探析

作者:马洪坤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7期

摘 要:在生成性思维的视野中,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人最核心、最根本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3个方面,它们都是人通过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以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追求物质和精神利益为原动力,在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物质需要和利益、精神需要和利益分别构成了思想道德素质生成的两个内部驱动力。 关键词:思想道德素质;生成;需要;利益;内部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7-0037-04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并不存在一个永恒的、固化的本质,事实上,人的本质属性是具体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因为实践、社会关系和人的本质都是生成的,这就意味着在这一崭新的视域下,世界万物、所有存在都是变动不止和生生不息的生成性存在了,而不是等待解释的现成性存在。马克思的哲学实现了从现成向生成的转换,生成已成为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一、思想道德素质内涵辨析

在生成性思维的观照下,“人生的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的存在形式和状态,都不代表其全部本质,而真正代表和体现其本质的是人不断成长着的历史过程。”[1]即人是一种生成性的“存在”。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积累、沉淀自身素质的过程,就是人的生成。而在人的素质结构系统中,思想道德素质处于最核心和最根本的地位,它反映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状况及状态,它是由品德修养因素和思想政治因素构成的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的精神面貌、理想信念和思想觉悟的重要标志。思想道德素质的生成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追求物质和精神利益为原始动力,通过自身生物机制、基础素质、主观能动与生存环境不断综合交互作用,使自身思想意识、品德修养实现由“无”到“有”,由“旧”到“新”的产生过程。

关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但本文所阐述的思想道德素质只包含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3个方面。所谓思想素质,它是人所具有的思想品质的统称,是人的思维活动、意识形态、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认识、品性和道德修养等的实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展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和倾向,它包含个人看待外部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看法。在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中,思想素质是核心。主要表现为在人的各类实践活动中,作为思想素质核心内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具有的“大脑”中枢作用。它决定着人对外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总体认识以及所达到的层次。同时,它具备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支配和控制人的动机,从而使人的行动成为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力量。它对人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具有支配、调节和管控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政治素质是人为了实现自身阶级根本利益在进行精神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品质,包含政治立场、方向、观点、能力和责任等方面。政治素质在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中是灵魂。主要表现为人的政治方向、立场和观点等在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保障功能。它是人在社会政治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人在长期的政治化实践中生成的某种心理积淀,也是人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品质。它主要通过树立人的信念来指导人的行动方向,而信念又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信念越坚定,人的行为的持久性和韧劲就越强,政治品质就越成熟。 道德素质是道德品质的统称,道德品质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道德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一贯性的某种特征和倾向,它是社会道德规范、社会道德原则在人的思想及行为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反映人的道德品行高低的核心指标。道德品质是人建立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它作为一种个体现象,其核心问题主要在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他人关系中所展现的关怀水平和献身精神。道德素质在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中是基础。它是做人的最基本前提和要求,对于规范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具有基础性的约束功能。道德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的意识形态,与人类社会共生共亡,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它不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而且存在于一切时代。只要有人存在,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联系,形成某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而关系的建立和维系,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和调节。道德和道德规范对保持社会稳定提供可靠保障,主要体现在它们对社会和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通过调整不断消减和化解利益矛盾。

二、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思想道德素质生成内部驱动力之一

人的需要和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它是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一切历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原始逻辑起点。所谓内部驱动力就是指现实中个人为了追求物质和精神需要及利益所构成的影响思想道德素质生成的内部动力。“人的一切本质活动和人的生活本能都会成为某种需要”[2],“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满足需要、追求利益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产生主观能动性、进取性的根源,也是人们进行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终极原因。要真正揭示和解读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在奥妙,考察和探究人的思想产生、变化和发展的根源,必须建立在物质需求和利益、精神需求和利益这两个前提和基础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把握和解答思想道德素质生成的根本动力问题。

物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物质利益(也称第一利益)是人最根本、最核心的利益,在现實人类世界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离不开物质利益和物质需要的满足。一般情况下,人的物质需求和物质利益与人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映前者。马克思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3]恩格斯则认为,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经济关系首先是由利益表现出来的。实际上,人们对道德原则的践行、对美好社会的追寻以及在政治活动中的实践,都与人的物质需要和利益诉求有极大关联,物质需求和利益诉求是推动和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生成的内部动力。

从思想素质的生成来看:在物质需要和利益推动之下,人类不断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族类的繁衍,不得不为了吃、喝、住、穿以及其他生存需要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改造自然,以摄取生命生存延续的物质资料。一方面,在这一历史活动中,人类逐渐结成劳动协作的关系,向自然获取生活资料,在劳动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产生并形成了对一切外部世界以及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看法和认识,即世界观的生成,其中必然包含人生观。世界观解答的是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它是建立在人对自然、社会和精神的科学认知基础之上的。由于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存在很大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故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此外,人类在满足物质需要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会逐渐形成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自身需要进行评判的标准和观点,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真伪、美丑等进行辨别、分析、判断和选择,即价值观的生成。另一方面,由于人在占有利益和满足需要的程度上存在差距,造成了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和悬殊,所以个体在与他人开展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中所展现的较为稳定的思想特性和倾向也会呈现较大不同,比如构成思想素质要素的态度、意志、观点、品质等内容,这就决定了人的思想素质的差异性,表现为水平不一,高低不同。

从政治素质的生成来看: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精神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都是受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制约的,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2]。恩格斯也认为,物质生产资料是构成一切的基础,国家设施、法的观点等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领域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政治观念是一种意识形态,代表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诉求,是对生产关系的直接反映。人们在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实现阶级利益而开展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逐渐产生政治观念、方向、立场、能力和责任等,成为政治素质构成要素生成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为了实现个人经济利益,经常或必须从事、参与形式各样的政治活动,最直接的目的便是追求个人政治利益,而政治地位和利益的获得最终又是为了帮助自身实现经济利益。人的政治活动具有很强的阶级属性,它直接反映本阶级或本阶层的政治意愿和经济利益。政治素质的高与低,是与人获得的物质利益和个人的主观修为有密切关系的。列宁曾指出:“在政治斗争时,不坚决的提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诉求,不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要求,人民群众是不会去考虑什么社会共同理想的。只有通过斗争,不遗余力的为人民群众争取利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利益,人民才会高度重视运动和斗争,才会积极参加并投入运动,才会发扬奉献精神,前赴后继,敢于用生命捍卫伟大事业。”[4]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满足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财产,有了阶级分化,进而有了政治,每一个“社会人”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能力等。正是基于人在政治社会化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作用于自身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才获得了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基本品质,即形成政治素质,且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综合性、内在性和层次性等特征。人的政治素质的高与低直接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水平,是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道德素质的生成来看:首先道德是如何产生的?实际上,它是人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劳动实践为前提的,它的核心作用是引导人履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调节人的行为,助人养成道德习惯,围绕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3个关系维度,促使人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品质,最终帮助人构建和谐、有序的人际和利益关系,为社会稳定提供保障。道德素质既是个人生命境界的内涵,也是人生境界持续提升的重要基础。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或途径满足和处理自身需要和各种利益关系时,会产生与之相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