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悲剧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6:13: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悲剧

[摘 要]爱情,向来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影响下,神职人员的爱情故事往往带着悲剧色彩。而在西方文学作品关于爱情的描写中,也常常充斥着“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本文试从《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经历诠释西方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爱情;人性;神性;抗争;悲剧

可以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展示了克洛德的爱情悲剧:克洛德因为内心的阴暗丑陋无缘获爱,最终心灵扭曲,自己得不到,他人也别想得到,他以这种心理残忍地毁灭所爱,而自己也因此遭到惩罚。克洛德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情自始至终是一种单相思,单向的追求,其结局是爱而不得的悲剧。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克洛德采取了罪恶攫取的手段。

克洛德的父母对他寄予很大希望,希望他成为一名出色的神父,他从小时候起就接受神学教育。克洛德非常努力的学习,成长为一个博学之人,20岁即担当重任。他宽厚、善良,富有激情。父母在瘟疫中丧生后,他接过抚养尚在襁褓中的小弟弟的责任,并且感到了情感的满足和快乐:丑陋的卡西奠多要面临被烧死的厄运时,他一声不响抱走了可怜的卡西奠多,耐心抚养这个人间怪物。克洛德生活在巴黎圣母院的高墙内,他对社会的封闭不是由于社会对他的排斥与敌意。他的精神世界完满、自足。同时,作为教职人员,奉行的禁欲主义思想也使他自觉地远离女性和世俗,一直过着远离女人的清修生活。节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并且自以为是快乐的。因此,克洛德对社会的封闭是一种自觉意义的精神远离,没有任何被动的成分。他自觉的压抑了自己的“人性”。克洛德在巴黎圣母院的高墙里,在没有任何欲望的学习生活中,在走向成熟的同时,纯朴、善良的天性渐渐泯灭,心灵变得空虚。“他作为神甫变得越来越严竣,作为人变得越来越忧郁。”一方面,禁欲意识与心里的情感需要经常发生激烈的斗争。他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念,专注于工作等方法去分散注意力。而一旦放松了对本能欲望的约束,他就认为自己是个罪人,无法饶恕。

克洛德在长期的压抑生活中,对自己角色的认定是根深蒂固的,对知识的探求并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相反还对他起了反作用,从某种角度上说。它认同了克洛德对宗教文化和自我教士角色。因此当爱情来临时,克洛德见到了在巴黎街头跳舞的艾斯美拉达,人的欲望觉醒了。他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不分昼夜都在忍受着这种身心的双重折磨。作为一个神职人员,这绝对是不可饶恕。但是副主教也是一个人,宗教的知识不能满足他对生活的要求,作为一个人,他也有人的情感、人的激情。基于这种情感,他才念念不平,发出人性的呼喊:“究竟,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这并不是他的错。”

克洛德并未感到爱的喜悦,却因情欲生出罪恶感,惶恐不已。禁欲意识对爱情的坚决狙击,使得克洛德非但不能顺从本性坦然地追求爱情,反而将爱情异端化了。他极力把这双重的憎恨搅合在一起,便自己成为一个无法解脱的疯狂的人。

他想象以往一样用他坚强的意志、理智来抵制这份诱惑:而后又请求主教下令,将爱斯美拉达逐离广场,让自己能保持平静的心情。但是,爱的力量是无法阻挡的,深深的在他的心里扎根,摧毁了理性的堤防。这时他便支使卡西莫多掳取姑娘,纷至沓来的还有深夜尾随,在妒火中刺杀情敌:继而为了隐匿自己的罪行,嫁祸于姑娘,使其被捕,惨受刑罚;姑娘身陷图圄,他借机要挟,诱逼她用爱情换取自由:当他倾吐、跪求爱情而断然遭拒时,在他爱而不得中便利用权势设置了一系列阴谋,劫持爱斯美拉达,诬陷她,直到把她送上绞刑架。处在“人性”与“神性”双重压迫下的克洛德,最终也在自己布下的宗教网中毁灭了。

雨果曾宣称:“人是生来善良、纯洁、公正和诚实的,如果他的心变得冰冷,那是因为有人熄灭了他的火焰……”正是教会势力的“非人性”,正是这种“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才决定了克洛德的畸形的,可怕的爱情观,才有了他为人性而丧失人性的追求,才有了克洛德在遭遇爱情而不得时,走向了邪恶的深渊,最终自我毁灭的悲剧。

[参考文献]

[1]桂杨清,等,英美文学选读增订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丁铭,林欣达,金海英,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翻译[J].科教文汇。2007,(12):184

[3]袁晓峰,阅读是教育的核心[J].人民教育.2008.41(577).[4]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