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成功样本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0:24: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二、课题论证(与活页同)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4000字以内。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对研究与开发(R&D)的研究主要集中于R&D 项目评价、R&D国际化研究、R&D与市场结构关系、R&D项目组合研究等方面。R&D项目评价集中在立项选择和项目完成后的绩效评价研究,对R&D项目的中间评价或进展评价则相对较少。R&D的国际化研究包括R&D国际化的成因,R&D国际化的影响因素,R&D国际化的组织形式等方面。R&D与市场结构关系的研究中学者探索了市场结构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Kaimien & Schwartz等学者得出了“中等程度的寡头垄断最有利于激励企业R&D的积极性”的结论。R&D项目组合研究主要探索了项目组合收益、风险、战略属性、不确定性及项目间相互影响等方面对R&D项目组合的影响。 国外没有直接从进化的角度对R&D进行研究的文献,但利用生物进化理论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外技术创新生物进化研究始于Gerry Martin1993年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类似于生物进化的命题,之后一些学者围绕技术创新的进化研究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与生物进化的比较研究(John Ziman,2000),技术创新进化的一般原理研究(John Ziman, 2000;James Fleck, 2000),技术创新进化的个案研究(Edward Constant, 2000)等。 国内对R&D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1)R&D的基本创新模式、R&D评价指标体系和R&D的高标定位和项目决策等内容的研究(许庆瑞2004,骆品亮2005,董景荣2001);(2)R&D能力测度与评价研究,形成了模糊综合评价法、熵值法、实物期权法、神经网络法等评价方法(杨列勋,2002;官建成,2004;梁莱歆, 2005 );(3)R&D机构的组建与联盟问题研究;(4)R&D的界面管理问题研究等。 国内外对研究与开发的现有主流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多集中于R&D宏观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如R&D项目决策、评价、风险管理、项目组合等,相对缺少对企业内部R&D能力系统及其本质结构与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采用传统的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方法,研究中没有把企业R&D项目流程的技术特征和自然规律与管理理论方法进行结合研究,因此研究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个别学者已有过技术创新进化的研究思路并取得一定成果(毛荐其,2004,2005),但也只是刚刚起步,尚没有建立完整的利用进化生物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新范式。 研究意义 本课题既属于进化生物学理论与企业R&D理论相融合的一种交叉性研究,也属于企业R&D基础理论的一种开创性探索研究。课题突破了传统上仅利用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企业R&D问题的内在局限,在理论上可能开创我国R&D研究的新范式,从而把我国R&D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课题的实际意义在于,利用进化生物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企业R&D行为,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企业层面R&D过程的类生物进化规律,在认识企业R&D能力生成与演化的微观机制上取得突破,为全面提高我国企业R&D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提供指导。 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研究的主要内容 企业具有类似于生物体的生命特征((Gerry Martin,2000),作为企业生命有机体一个重要功能器官与代谢流程的企业R&D系统,同样应该具有生命体的自然属性和内在运作规律。本研究将利用企业R&D管理理论和进化生物学在企业理论中的已有研究成果,探寻企业R&D流程的生物进化特征,从企业微观层面挖掘企业R&D能力生成与演化的生物学特征和规律,进而为提高企业R&D能力与管理水平提供适应性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企业R&D的进化生物学特征研究 从进化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生物进化的特征出发,运用类比分析、交叉移植等研究方法研究企业R&D的类生物特性和本质。重点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企业有机体的生物相似性和企业R&D的生物进化特征,建立运用进化生物学研究企业R&D的可行性分析框架。 (2)企业R&D能力生成的进化生物学模型构建 从企业R&D类生物进化本质出发,提炼出企业R&D生物进化链的基础性概念体系和R&D能力进化生物学框架模型。包括R&D基因与基因组、技术DNA、技术染色体、技术基因组复制、变异和转基因等相关R&D进化要素的概念。各要素的内部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各要素在企业R&D过程的相互耦合与功能定位,建立完整的企业R&D能力进化生物学模型。 (3)物种进化类型与企业R&D的基本模式 物种进化依靠基因复制、遗传、基因变异和转基因等方式进行。利用生物进化的思路和案例研究,探寻高新技术企业R&D进化的基本生物学模式。分别论述每种R&D模式的特征、创新流程、对外部生境的要求及其适应性,揭示出企业R&D能力形成与决定的生物学规律和内在本质。 (4)高新技术企业R&D能力演化的进化生物学动力机制研究 R&D的生物学特征决定其创新过程和结果受企业内外环境的影响,该部分研究企业R&D的优势来源、影响因素、产生机理,进而导出R&D演化的动力机制。建立R&D能力演化的进化生物学动力机制体系。 (5)高新技术企业R&D能力演化的进化生物学保障机制研究 进化必须有满足进化要求的生物学内外条件。本部分研究技术基因复制、变异和转基因运行的生物学保障。主要包括企业产权主体内部不同技术基因纵向的复制、变异和转基因的保障以及企业内外横向的技术进化保障,对企业内外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管理、政策等生物学营养要求进行研究。 (6)高新技术企业R&D能力演化的进化生物学优化途径 运用实证和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生物学进化论视角,论述高新技术企业R&D能力的优化途径。具体包括企业内部的微观创新生境优化(创新营养资源的配置)、外部宏观创新环境的完善(政府政策资源的提供模式)和社会外部关系型基础环境的优化(文化、舆论、习俗、观念等创新氛围的引导与培育),针对高技术企业R&D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 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在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企业的生物学特征入手,运用进化生物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调查实证研究的方法来分析高科技企业R&D特征,运用类比分析、案例分析、交叉移植、比较借鉴、系统创新等方法探究高新技术企业R&D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相关概念体系,并实证检验创新生态环境配置与企业R&D能力生成与演化的相互关系,以此指导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的实践。具体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理论综述 运用进化生物学理论研究企业R&D的可行性与方案设计 高新技术企业R&D的进化生物学特征研究 高新技术R&D能力的进化生物学模型构建 物种进化类型与R&D能力生成的基本模式 R&D能力演化的进化生物学动力机制研究 R&D能力演化的进化生物学保障机制研究 R&D能力演化的进化生物学优化途径研究 案例调查与实证分析 高新技术R&D能力生成与演化的进化生物学分析与对策 重点难点 (1)企业R&D的进化生物学特征与运用进化生物学基本理论研究企业R&D的可行性分析。这是该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该问题决定研究项目的整体可行性。国外企业生物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成功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2)企业R&D的进化生物学模型构建。从R&D的类生物学进化特征出发,构建基于进化生物学的企业R&D能力进化模型。该模型预计从R&D基因与基因组、R&DDNA、R&D染色体、创新基因复制、遗传与变异、R&D的进化生物学流程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 (3)企业R&D的内部动力机制、外部保障机制及优化机制的进化生物学模式设计。对目前高新技术企业R&D基因要素、R&D环境、R&D的动力以及相关R&D的效率问题进行实证调查研究,设计出优化我国高技术企业R&D的可行方案与建议。 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1)企业R&D是一个类生物进化系统,企业内部R&D能力的决定、生成和演化具有生物学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本研究利用进化生物学理论体系,剖析企业R&D的类生物规律特性,为R&D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这也是一种全新研究范式的尝试和拓展。 (2)R&D进化过程不只是渐进的,也可以是突变、革命的,是各要素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它不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进化论,而与以学习、选择为特征的拉马克进化观更接近。 (3企业内部R&D创新生物链具有类生物特性,其创新活力可以衰竭、休眠也可能激发。因此企业对R&D的生物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企业R&D能力是由企业内部微观R&D基因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契合决定。技术遗传、搜寻和市场选择是R&D进化的基本生物学模式。 (5)从生物学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培育机制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R&D能力演化规律。企业R&D动力存在于企业创新基因对外界环境的应激性反应;企业R&D能力的保障必须遵循R&D生物链的环境适应性,满足创新基因活力要求;培育R&D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优化R&D创新生物链结构和企业内外创新生态环境。 从研究问题的方法上看,本研究的创新在于将生物进化理论运用于企业R&D研究,是对国外企业生物进化理论的一种传承与创新,开创了利用进化生物学研究企业R&D的新范式。从研究问题的具体内容上看,本研究建立了企业R&D进化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体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厘清企业R&D能力生成与演化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为高新技术企业R&D实践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可行的操作建议。 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课题组前期承担或参与了多项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的财务管理模式、R&D绩效评价的统计研究和R&D技术流程的管理特征作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成果包括: 1、 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参与,已结题 2、 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要参与,已结题 3、 课题: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主持,已结题 4、 专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独著 5、 论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二作者 6、 论文:研究与发展管理,第一作者 7、 论文:2篇,企业技术开发,第一作者 8、 论文: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第一作者 9、 论文:企业经济,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John Ziman, Evolutionary models for technological change[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Katmnl, schwartznl.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2. [3] James Fleck, Artefact activity: the coevolution of artefacts,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 Boden, M. A. Dimensions of Creativity[M].The MIT Press,1994. [5] Maynard Smith, J.&Szathmary,E. TheMajorTransitions in Evolution[J].Oxford: Freeman,1995. [6] Edward Constant, The evolution onward and technology[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7] 周寄中.[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6 [8] 官建成.[J],科研管理,2004.1 [9] 梁莱歆.[J] .科研管理,2006.6 [10]许庆瑞.研究与与开发绩效评价在中国:实践与趋势[J].科研管理,2002.1 [11]刘景江.陈劲,许庆瑞.R&D项目管理的模式及其高标定位研究[J].科研管理,2001.2 [12]杨列勋.[J]. 管理工程学报,2002.2 [13]毛荐其.技术创新进化研究综述[J].科研管理,2005.9 注:“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只填写成果形式、成果数量、发表刊物或出版社名称、独著或合著等

信息,不能填写成果名称、作者姓名及单位、发表时间等直接或间接透露申请人背景资料的信息。所填信息要与表三中的相应内容相符。“前期相关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字数不超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