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17:27: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作者:陈灵平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年第06期
摘要:创设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现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应用意识等进行了行动研究,并提出了若干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情境;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16-0019-04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许多研究也表明: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比所谓的一般知识更有力、更有用。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体现在把握和控制情境上,它直接影响学生的想象和推理水平,影响学生的素质发展。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数学教学情境以其独有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有了动力,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课,乐于思考,内心深处就会油然而生探究的欲望,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 2.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参与。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能加大学生的直接经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参与,化解学习难点。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数学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3. 有利于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既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获取知识,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又能培养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逐步形成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挖掘数学知识的原型,创设生活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若能挖掘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生活情境,则会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会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同时,由于数学知识蕴含在情境中,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数学知识。这样,学生既能轻松地领会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又能真切地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和当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笔者在必修一的“二分法”教学中,先创设了热门电视的生活情景:幸运52的商品价格竞猜活动。请一位同学在0~100内设定一个数,由另一位同学猜测,大家齐喊“大了”“小了”,…,直至猜中为止。第一位同学无规律的猜测,用了9次,第二位同学按照“一半又一半”的取法,只猜了5次。老师提出请大家思考:第二位同学为什么猜了5次就猜中了?有规律吗?这样的电视节目在学生生活中是喜闻乐见的,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活动,学生不难获得“取中点”法合理、简便,从而获得了“二分法”思想的初步体验,为其后“二分法”概念的学习增加了感性认识。反之,由于二分法的概念以前没有接触过,学生缺少认知基础,如果直接给出二分法概念进行教学,学生会感觉很突然,完全是生硬地接受知识,就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结果。
2.构造认知“脚手架”,创设铺垫情境。维果斯基认为,学生具有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这样两种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现有水平,搭建学生认知的“脚手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在高中数学中,有些知识的难度较大、抽象程度也比较高,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之间的跨度较大,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如果不创设铺垫情境而直接给出知识,将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不但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还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铺垫情境,为学生搭好学习的“脚手架”,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能主动参与课堂,能顺着“脚手架”,使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不断的向前转化,逐步逼近新知识,最后顺利的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例如《二项式定理》教学片段: 问题1:(a1+a2)(b1+b2)的展开式有多少项? 学生1:等于a1b1+a1b2+a2b1+a2b2,有4项。 教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众(笑着答):这个,不是很简单嘛,根据初中多项式乘法算出来的呀! 教师:你能够运用计数原理解释这个结果吗? 学生1:这个不太会。
(此时,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教师:这个问题和前面所学的计数原理知识有联系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2:我感觉这个问题就好像分步计数原理一样,第一步从第一个括号中取一项,第二步从第二个括号中取一个项,然后相乘。这样,总共有4种结果,写出来就是前面的式子。 问题2:(a1+a2)(b1+b2)(c1+c2)的展开式是什么?有多少项?每一项是怎样构成的?
学生3:先把前面两个括号相乘,得到a1b1+a1b2+a2b1+a2b2,然后和后面括号相乘,结果很长,有8项,每一项分别由三个括号中的一个字母组成。
教师:上式的结果是:a1b1c1+a1b1c2+a1b2c1+a1b2c2+a2b1c1+a2b1c2+a2b2c1+a2b2c2。 教师:这个同学分成了两步写出了结果,你能一步直接写出来吗?
学生4:可以。就是在每个括号中取一个字母组成一项,然后逐一取遍,写出来就是了。 教师:从上述展开式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三个多项式相乘,按照计数原理结果相当于分三步完成,由于每一步都有2种取法,这样共有2×2×2=8种结果,展开式相应也有8项,其中每一项分别由三个括号中的一个字母组成。 问题3:你能写出下列结果吗?
(a+b)2=_______;(a+b)3=_______.
教师: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写出(a+b)4吗?(a+b)n呢?(下略)
由于二项式定理的规律比较复杂,学生较难发现,同时学生受初中学过多项式乘法的干扰,都想利用多项式乘法法则求解,但是利用多项式乘法法则很难写出复杂的展开式,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先通过问题1和问题2的铺垫情境,复习计数原理知识,引导学生感受了多项式乘法和计数原理的关系,为下面问题3中写出展开式暗示了方法,降低了问题3的难度,使学生很容易实现方法的迁移,自主发现展开式规律,为进一步学习二项式定理打好基础,铺垫情境,功不可没。
3.提供恰当问题素材,创设“再发现”情境。曹才翰教授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而思维经常从问题开始,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是能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恰当问题素材,创设“再发现”情境,变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为教育形态,就能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亲身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对知识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例如:在《组合》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