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心理学开题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4:18: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本科心理学开学报告

标题:小学生的快乐研究 1.1国外研究概况

1.1.1边沁开始研究幸福和功利主义

英国伦理学家洛克和边沁是骨干代表。由于伦理学的主题使命和问题意识,伦理学家将幸福与行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联系起来。伦理学的这种道德质疑和价值联系使得哲学中的快乐解释成为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对幸福是一件好事。 “所有对幸福有益的事物都是好的”,这就是功利主义的原则。 [1]

1.1.2幸福与效用的经济学定量研究

在经济学中,幸福的概念被引入经济学。幸福 - 对效用指标的研究始于杰文斯创立的边际效用理论。杰文斯认为,经济学的目的是研究如何交换最小的痛苦以获得最大的幸福。人们消费的目的是追求快乐,减少痛苦。在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Jevons)将为人们带来快乐的属性定义为效用。 [2]杰文斯将劳动定义为身心的痛苦,即消极的影响,劳动收入的幸福是积极的影响。平衡的劳动时间取决于劳动的边际收益(正效用:工资的幸福)等于边际成本(即劳动的负面影响:痛苦)。 [3]在经济学中,幸福的概念被转化为“效用”,以解释

人类在约束下的最大选择行为。因此,经济学中的效用概念的本质仍然是幸福,幸福就是实用。 [4]

1.1.3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指数:主观幸福感测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快乐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反应,按照自己的标准,即主观幸福感。 [5]由于注重个体行为心理学研究的主体特征,幸福研究进一步转向主观分析,并对个体心理幸福感 - 情绪和认知的研究突出。相应地,心理学家更愿意以“幸福”来表达幸福。一些哲学家认为幸福指的是人们的美好生活和行为状态。这是一项活动,人们理性地控制他们的情感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使他们的个性和理性完美。 [6]

1.1.4社会学视角下的幸福指数: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的测量 社会学领域幸福和幸福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群体体验,旨在找到一种指标体系,可用于评估主观生活质量和特定社会的满意度。社会学视角下的幸福感测量主要体现在生活质量主观指标的构建过程中。

社会学家意识到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快乐和幸福。因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每个人创造幸福的状态,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社会学家对幸福的研究是基于人们对社会条件的认识程度。 [7]

1.2国内研究综述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强调对生活质量的研究。 1985年,林楠等人首先在天津调查。他们认为生活质量是对生活及其各方面的评价和总结。因此,该研究基于人们的主观态度数据来衡量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1987年,林楠等人。利用上海居民的生活质量调查数据,从个人生活的13个方面探讨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林楠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展的两项研究侧重于对生活满意度的具体领域的分析以及与社会指标的关系的讨论,并积累了一些研究人们生活满意度的经验。中国社会学。

通过对国内外幸福指数的研究,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对幸福的思考从未停止过,表明幸福对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应该强调的是,快乐是人类积极情绪的最准确表达。幸福,满足,效用和偏好概念中包含的概念最终都是基于主体自身快乐和幸福的内在体验。

幸福是人类的主观身心体验。事实上,虽然快乐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但这种个人的体验和感觉绝不是“主观上任意的”。事实上,不同的人在刺激异物时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东西,所以幸福的体验是不同的。我相信幸福是人们主观和客观统一的产物。幸福是通过刺激外来物体对受试者产生的内在体验,并且通过受试者评价,其随着受试者的身体和心理需求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