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调查与建议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2:06: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调查与建议

(2010年12月) 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已成为国家财税收入的重要支柱和创造社会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扩大出口、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第一,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欧美消费-中国制造-中东和俄罗斯提供资源”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步改变,世界金融体系、国际产业链结构也将面临新的调整,同时全球经济由于世界经济再平衡、贸易保护、各国财政紧缩、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在中长期会进入低速增长阶段。第二,由于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土地和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攀升,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我国已经进入了高成本时代。第三,我国即将进入低碳时代。历史经验表明,每次危机都会孕育新的产业,而每次新的产业革命也会带领人类进入新的发展时代。当前,以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已经初露端倪,我国即将进入低碳时代。第四,我国将进入均衡共享的包容性增长时代。未来我国不仅要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还需要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指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未来,我国中小企业需要接受“均衡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让普通劳动者分享企业发展成果,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积极实施转型升级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迎接机遇、应对挑战、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2009年《中国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显示,93%的CEO认为企业必须转型升级,49%的CEO已经开始着手带领企业转型,这表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重大趋势。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出席政协民建工商联联组讨论会时表示,希望企业加快自主创新。会后民建中央把“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作为重点调研专题。3月份以来,由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带领的专题调研组就此重点专题先后赴福建、浙江、广东、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河北、江西、安徽、山西、云南、湖北等13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20多场专题座谈会,与两百多名企业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同时还组织会内一批企业家到海外考察交流,同国外企业界人士进行了探讨。专题调研组还与几十名学者和政府官员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探讨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如何进行转型与创新。在这些调研、讨论的基础上,专题调研组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3.48%,达到22.25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68.84%。31个省市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速超过两位数,其中,山西、宁夏、安徽、江西、甘肃五省区超过40%。同期,中小企业产销率达97.24%,较去年同期提高0.54个百分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 当前复杂的时代特征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招工融资难、准入门槛高、税费负担重、企业利润薄、转型压力大和发展环境差等六大困境:

1、招工融资难。2008年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融资问题,2009年是市场问题,今年主要是用工问题。《2010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显示,73%的受访企业表示“人工成本上升”是“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比2009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排在所有16个选项的第一位。“珠三角”企业的生存状况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企业表示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劳动力短缺比率(即空缺职位占现有职位的比率)平均为20.8%。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能扩大规模,每年全国损失约800万个就业机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型企业的资金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真正需要扶持的是小型企业,尤其是微小型企业。但由于划分标准不清,存在“中型企业搭小企业便车”的现象。真正需要资金的小企业往往无法得到满足,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有数据显示,我国小企业占中小企业总数的90%以上,却只获得中小企业贷款总额的8%。

2、准入门槛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垄断行业。虽然近期国务院出台了“新36条”希望破除垄断行业进入壁垒,但是由于存在政策细则缺乏、退出机制缺失、投资服务缺陷和执行监督缺位等问题,破除行业准入的“玻璃门”和“弹簧门”障碍仍然任重道远。有数据显示,我国私营控股投资在金融业仅占9.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仅占7.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仅占6.6%,许多领域仍然是国有资本一股独大。

3、税费负担重。据调查,2010年一季度49.9%的企业认为“税费、社保等负担过重”是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仅次于“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首先是税外收费重。据初步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按收费项目分有69个大类,子项目上千。2007年摊派涉及的中小企业面达到54.6%,捐赠企业比例达到78.4%。其次是隐形税负重。有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内地纳税成本高居全球第8位。

4、企业利润薄。我国中小企业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竞争激烈的行业。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形成了“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的“低价工业化”模式,以低成本竞争战略赢取市场竞争,部分企业利润“比刀片还薄”。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将近57%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税后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利润率在5%-10%的占28%,10%-15%的则只占9.57%,高于15%的只有5.45%。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显示,2010年一季度36.1%的中型企业和49.5%的小型企业“目前的盈利状态低于正常”,15.7%的中型企业和17.6%的小型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5、转型压力大。由于生产成本提高、节能减排考核加强、国内消费升级加快,企业的技术、管理和产品难以及时调整,生存压力极大,甚至出现“不转型慢慢死,转不好快速死”的情况,使得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大增加。中国企业家信息调查系统数据显示,2009年89.5%的企业家认为自己“压力很大”或“压力较大”,当前近七成企业家认为“做企业越来越难”。与此同时,根据《2010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关于“目前是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这一说法,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的民营企业家占45.6%,比2008年和2009年分别提高了26.2%和18%,上升幅度较大,从侧面表明当前民营企业家的经营压力很大。

6、发展环境差。当前,由于成本上升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使得实体经济中的中小企业“利润薄如刀片”甚至无利可图。大量富裕的民间资金流向了股市、楼市、以及农副产品市场。据调查,目前只有30%的温州民间资金回归实体经济,65%则流向了楼市和股市。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调查报告显示,60%的被调查企业是由于“实业不太好做”而将部分企业资金用于购买非厂房的不动产。

为此迫切需要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营造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危机往往意味着契机,复杂的时代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多重发展困境的同时,也提供了人口城镇化、发展低碳化、产业高端化、企业信息化、经济服务化、经营国际化等六大机遇。具体来说,我国中小企业面临以下机遇:

1、人口城镇化创造巨大内需,拉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主要创造需求,未来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将会引爆中国巨大的内需,为中小企业创造巨大消费市场和投资空间。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加快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变农民消费为市民消费;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据有关专家估算,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投资需求6.6万亿元。如果在未来十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

2、发展低碳化创造绿色经济产业革命新机遇。绿色经济及新能源产业将引发全球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小企业发展绿色经济、推进产品低碳化,不仅能够抓住绿色经济机遇,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也有利于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树立良好企业公民形象。一方面,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为中小企业创造巨大投资空间。据估算,到2020年,我国节能环保和信息产业的产业空间都超过10万亿元,生物医药产业空间为4万亿元左右,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育种的产业空间都为2万亿元左右,电动汽车的产业空间也超过1万亿元。另一方面,消费者往往对绿色产品更加认同,绿色消费将为企业发展低碳化创造广阔市场空间和盈利空间。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绿色商品的售价比普通商品价格高出30%-200%,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已达6000亿美元以上,而我国九成消费者也愿为环保支付额外费用。但截至2009年,我国达到世界环境标志产品标准的产品不足1万亿元人民币,不到商品销售总额的1/7,市场空间巨大。

3、产业高端化会促进中小企业价值链升级。危机往往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如日本和韩国制造业依靠精益生产、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实现了“低质量”向“高品质”的成功转变;我国台湾地区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和设计,实现了从OEM向ODM的产业升级,从而占据了国际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后危机时代,国际及国内市场面临着重新洗牌的过程,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将会重新组合,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政府推动发展模式转型的政策将为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价值链高端化创造难得机遇。研究表明,处在产业链两头的企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企业利润率只有5%左右。产业高端化将会显著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的盈利空间。

4、企业信息化会大大提升中小企业经营效益。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和运用不够,只有14%的企业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9%的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的企业应用了ERP。实践表明,信息化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扩展营销网络和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有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在运用电子商务后,此次危机下的存活率要高出传统线下企业五倍,53%的企业“竞争优势得到提升”。同时,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完善、支付环境的不断优化及消费习惯的改变使网络购物的快速发展放大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市场机遇。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同比增长45.9%,网络购物交易额接近2500亿元,同比增长近100%。未来10年,中国将有70%的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