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化教育,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1:20: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回归生活化教育,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效

作者:朱卫东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7年第05期

安徽省淮北市朱庄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是小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教师应遵循学生心理特征,制订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注重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从而切实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作用;依据;路径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体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各种思潮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小学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防止他们误入歧途。为了使小学生所学的知识指导其实践,影响其行为,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回归生活化教育,从而不断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效。 一、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作用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发展的起点阶段。在此阶段,学生虽然正由受人约束、无意识向自我约束、自我意识的方向发展,但其对正确思想品德的认识、理解、分析和判断还不充分,不明确,非常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改变传统授课模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感受到社会上的真善美,能够自我判断社会上的各种道德行为,并从心理上利用道德的力量约束自己的行为,抵制不良道德行为,最终实现学生对正确思想品德的认知、反省,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依据

(一)新课改理念是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基本要求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其个人生活就是社会活动的个体化,社会活动就是个体生活的集体化。因此,无论是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还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在本质上,都是在引导小学生在生活经验或社会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是两者强调的范围不同而已。前者比较关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从小范围的直接生活经验中学习,后者则比较关注学生从大范围的直接或间接生活经验中学习。所以,我们提出思想品德的教育应回归生活化,其实就是在贯彻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即把“生活与学习、社会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主张。 (二)“知行合一”是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知行合一”由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提出。这里的“知”是指人的思想意念和道德意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动和道德践履。“知行合一”要求教师不能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知行脱节或知而不行,而是要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应基于学生生活而开展教学活动,因为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思想意念和道德意识,即所谓的“知”,然后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反观和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道德践履情况,即所谓的 “行”,促使学生将个体的“德知、德行、德情”发展与群体道德发展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积极道德情感品质都能得到强化,协调发展,持续进步。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化教育的路径 (一)遵循小学生心理特征,制订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前提和要求,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前,同样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社会,强调各种价值观兼容并包。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思想品德教学目标时,应考虑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并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来制订具体化、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小学生能够认可和理解。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就要具体,不能太抽象,要现实,不能太完美和神圣。比如如今虽然提倡付出和贡献,但仍要教导学生只要个人行为不危害他人利益,那么这种行为就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又如在教育小学生要乐于助人时,要引导他们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而当他们热心帮助别人时,对其要给予鼓励、表扬,从而激发学生助人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导入环节要生活化

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而言,需要关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为了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整节课都能比较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如在学习“我的家人与我的伙伴”时,可以让小学生向同学及老师介绍自己家中有具体哪些人,分别有什么爱好,自己名字的意义等。一般来说,父母在给孩子起名字时,都会寄托一定的美好期望。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名字的意义时,一方面可以让其他同学记住该同学的名字,理解其蕴含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对父母及其他长辈的爱意的理解。基于上述目的,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位学生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都蕴含着父母或其他长辈对自己的期望。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家人,理解他们对我们自己的爱意。”教师以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最熟悉的名字作为导入,使小学生迅速地思考自己名字的意义,从而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

(三)注重教材与小学生生活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材所选的教学内容都具有丰富的内涵,且富有育人价值。但教师如果在教学时仅仅照本宣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不会那么深入、具体,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为此,教师必须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是非常适用于生活实际的,而不是抽象的教条理论。如教师若仅仅结合教材案例向学生说明诚信就是待人接物真诚,老实,讲信誉,说话算话,学生可能会觉得教材案例不太可信。若让学生提前去市场上询问几位买菜者和卖菜者,将询问的结果带到课堂上讨论,那么他们将能具体地感受到什么是诚信,并付诸实践。

(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化实践,切实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它不仅伴随我们终生,而且也始终影响着我们的行为[1]。众所周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受生活环境影响的,环境不同,其思想认识和品德境界也就不同。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除了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道德素养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参与一些生活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道德品质。 四、结束语

国之根本在教育,教育之根本在德育。自古至今,我国教育一直把德育放在优先位置。作为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以学生的生活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史淑芳.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研究[J].学周刊,2016(3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