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理解文章的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8:31: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牢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不可忽略的四点提示

1.标题的作用 2.记叙文的六要素 3.文章的线索 4.文章的记叙顺序

心中有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相关知识

一、区分两个概念: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读懂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

读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它的主要内容,而且应该进一步理解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所写的人、事、景、物等都属于主要内容,而作者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要赞扬的精神、品质,阐明的道理,抒发的情感等,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是“材料”,中心思想是借助材料要表达的“观点”。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难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做到:①简要 ②完整 做不到简要和完整,究其原因,总结有三点: ①缩不短。概括文章大意,讲着讲着接近复述。

②该不该删。概括文章大意时,分不清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 ③抓不住重点。阅读文章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

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 方法一:“题目扩充”法 □ 方法二:记叙文“六要素”法 □ 方法三:摘录句段法 □ 方法四:重点归纳法 □ 方法五:“段落大意”合并法

步步为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题 标题的作用: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3、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4、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5、语带双关。 6、具有象征意义。 7、吸引读者兴趣。 利用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就可以借助题目。

步骤:①读懂题目字面所表达的意思,对题目发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怎样的一件事?”等;②根据课文内容,将问题的答案与文题合理的组织起来,做到语言通顺,表达完整。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 1.时间:交代事件发生,人物活动的时间。

①时间要从大范围缩小到小范围:暑假中的一天夜里。

②有的时间有跨度,要把跨度写出来:小时候→长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 2.地点:交代事件发生,人物活动的环境。

是事情发生的主要地点,而不是文中提到的所有地点。

3.人物:文章中出现的所有人物,包括主要和次要的,明写的和暗写的。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指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对事情发展起最重要作用的人物,而不一定是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 4.事件:从主要人物出发,叙清事件过程。

分析要素的两种方法: 1.由作者一 一列出,直接交代

2.间接交代记叙的要素,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明,也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交代,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表明。

六要素概括主要内容:

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一般地讲,时间、地点通常出现在开头第一段;人物则是主要指对文章起重要作用的主要人物,一般为一两个;事件的起因一般出现在开头部分;结果出现在结尾部分;中间是经过,包括事情发展的不同阶段。

概括为: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干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本文主要记叙(或描写、介绍)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了或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线索 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

(写作角度)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

线索的形式: 1.时间推移 2.空间变换

3.人物。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4.事件。即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5.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一些文章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

记叙顺序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可分为五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最为常见的是: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主要有三种情况:

1.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2.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 3.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主要有三种情况:

1.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 2.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 3.先写事情的结局,再叙述事情的缘由。

插叙: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主要有两种情况:

1.插入的内容跟主要情节的时间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情。 2.对人物或情况做一些说明介绍,跟中心事件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

注:插叙与倒叙的区别:插叙不属于叙事线索,可以插入跟中心事件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倒叙属于主要叙事线索,内容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前后衔接分明。

实战演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花边饺里的母爱

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过年过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

②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惊带玩地吞进肚时,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③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长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必须我们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它唤醒。

④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之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在吃这方面再受委屈了。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我便笑妈妈:“您呀,真是享不了福!”

⑤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妈妈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一贯制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我知道惟一的方法是常包饺子。

⑥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⑦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⑧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了起来:“哟!我真的吃到了!”我说:“要不怎么说您有福气呢?”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