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江苏专版) 阶段检测卷(第一第二单元) Word版含答案完美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 4:27: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检测卷答案】

江苏高考总复习一轮复习导学案 历史阶段检测卷详解详析

阶段检测卷(第一第二单元)

1. A 【解析】 据“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等信息可知宗法制在西周初期有助于国家政治层面和家族内部层面的双重稳定,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非材料主旨强调所在。

2. B 【解析】 “毋易树子”意为“不要更换太子”,“毋以妾为妻”意为“不要以妾为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错误;维护宗法制度有利于维持分封制和礼乐制,故C、D两项错误。

3. C 【解析】 材料“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指的是三省六部制度,而这一制度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而言,故排除A项;B项是科举制的意义;D项不符合史实。

4. B 【解析】 据题干的时间条件可知,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实指中央集权制度取代了西周的宗法分封体制。中央集权体制下,皇帝通过官吏制度直接控制中央和地方事务,这属于官僚政治范畴,而西周的宗法分封体制下,诸侯世袭地方统治权,体现出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故选B。

5. C 【解析】 西汉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其中诸侯国是分封制产生的,郡县由中央设置,其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其中县、邑、侯国是同级地方行政机构。故选C。

6.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汉武帝时期与汉和帝时期地区人才选拔员额分配的变化,可知其体现出了有利于边远地区人才的选拔,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关于人才选拔对象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关于人才选拔标准的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对察举制的评价,故D项错误。

7. B 【解析】 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由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了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8. B 【解析】 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只是说的是中书门下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可知中书门下掌握着吏、户等行政权力,分掌庶务,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可知宰相依然拥有行政权力,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唐朝三省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9. C 【解析】 宰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务,故A项错误;元代实行一省制,故B项错误;县是古代社会最基层的地方行政区划,县官则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故C项正确;秦代县令对郡守负责,故D项错误。

10. D 【解析】 材料不是体现行省的权力,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故A项错误;元代行省的权力大,故B项错误;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表明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故C项错误;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D项正确。

11. B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严禁民间织造龙凤旨在维护皇权至上及封建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大明律》只是严禁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故A、D两项错误;强化皇权不等于宣扬法律的权威,故C项错误。

12. D 【解析】 分权之下各部门形成程序化分工,必然影响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中国唐代分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而不是以限权为目的,故B项错误;中国唐代的三省权力相互制约,但最终集权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不可能有权力的平衡,故C项

错误;唐朝的三省体制基本为宋元所沿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分权理论和英国洛克的分权理论为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三权分立政体奠定了理论基础,故D项正确。

13. B 【解析】 材料显示,雅典实行该制度或措施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有力地维护民主政治,故B项为正确答案;陪审法庭审理雅典的大部分案件,并不是专门针对权力自我克制而设立的机构,故A项错误;废除债务奴隶的主要目的是稳定公民队伍,发放津贴主要是为了调动公民参政积极性,故C、D两项错误。

14. C 【解析】 根据材料“在公家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可以看出在政治事务中,古代雅典遵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深使我们信服”,说明法律至上的原则在雅典社会生活中得到体现,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保障。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

15. A 【解析】 法律以具体的条文保护私有财产。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16. A 【解析】 据“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可知A项正确;材料没有有关君权神授、民主共和的内容,故B、C两项错误;材料认为人民把自己的权力委托或转移给皇帝,从理论上说,人民是有权力的,故D项错误。

17. C 【解析】 材料显示,卡梅伦是在首相府(即行政中心)举办的招待会,故正确答案为C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是国家元首,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立法方面的事项,故B项错误;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而且材料既不涉及首相的产生方式也无法说明其是否代表民众利益,故D项错误。

18. D 【解析】 据“工业革命”等信息可直接确定为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

19. A 【解析】 麦迪逊认为,应该对“人性”有充分的认识,既要“顺应人性”,又要指出“人性的黑暗”;“自由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这是对人性、自由的肯定和弘扬,任何民主都应考虑人性和自由,故选A。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0. A 【解析】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经济迅速发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使德意志帝国成为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国家,A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排除B项;C项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发展会提升政治改革的诉求; D项不是其主要原因。

21. (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2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2) 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2分)

(3) 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2分)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分)

(4) 外在:时代的变化。(2分)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解析】 本题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为切入口,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原因”据材料一中“然后属疏远”可知当时宗法制已遭破坏,王室难以禁止诸侯之间的诛伐,“破解”据“皆为郡县”不难解答;第(2)问涉及材料二的解读,文字较难,最好能联系汉朝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有关知识点,逐层解读材料的核心含义进行具体的归纳概括;第(3)问的“性质”据材料三中的“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及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其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目的”主要根据所学知识;第(4)问的审题要细致,首先要区别内外原因,其次要善于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的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