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完整课后答案(刘凌云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8:18: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答:腹毛动物体表具角质膜,原体腔,尾具粘腺。这些与自由生活的线虫相似。另一方面,体表有纤毛,具焰球的原肾管,双腹式神经,大多数种类为雌雄同体。这些特点似涡虫纲。因此通过腹毛动物说明线虫动物和涡虫纲在演化上有着一定的类缘关系。 轮虫的构造和胚胎发育与涡虫纲相似。许多轮虫体形较扁,具纤毛的头冠显著偏向腹面。具焰球的原肾管与涡虫纲单肠目动物相同。雌雄异体,具卵黄腺,胚胎发育中早期卵裂属螺旋形,双腹式神经。这些特点说明轮虫可能由涡虫纲演化而来。但轮虫为发育完善的消化管,具特殊的咀嚼器,各组织器官为合胞体,且细胞核的数目恒定。这些显然又不同于涡虫纲。

总之,轮虫动物与涡虫纲在演化上有着较为接近的类缘关系。轮虫具足腺,有纤毛,具焰球的原肾管,与腹毛动物接近。因此有的分类系统将这二类动物列为担轮动物。

6.试述轮虫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殖发育的特殊性及其经济意义。

答:轮虫体微小,与原生动物大小相似,其身体多为纵长形。轮虫为原体腔,腔内充满体腔液。尾部又称足,为躯干部向后逐渐变细形成,长筒状,少数浮游种类无足。排泄器官为一对由排泄管和焰球组成的原肾管,与涡虫纲单肠目动物相同。轮虫为雌雄异体,但雄性个体不常见,且体小,仅有雌的1/8~1/3,寿命短,体内只有一精巢一输精管及阴茎,其他器官均退化。轮虫在环境条件良好时营孤雌生殖,雌轮虫产的卵不需受精,其染色体为双倍体,具卵黄腺,胚胎发育中早期卵裂属螺旋型,双腹式神经。

7.线形动物适应生存的特点为何?

答:线形动物的成虫生活在河流、池塘等淡水中,多在春季雌雄交配产卵,卵粘成索状。孵出的幼虫具有能伸缩的有刺的吻,借以运动,在水底生活。幼虫钻入宿主体内或被宿主吞食,即营寄生生活。寄生在昆虫类的螳螂、蝗虫、龙虱等体内,逐渐发育为成虫,离开宿主,在水中营自由生活。如宿主身体过小,幼虫即停止发育,当这个宿主被更大的宿主吞食,再在新宿主体内继续发育。如此出现了更换宿主的现象。

8.棘头虫类表现出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答:棘头动物全部为寄生种类,寄生在脊椎动物的肠管内,有500多种。体呈圆筒形或稍扁平,大小、差异很大,长lcm一65cm不等,一般长25cm以下。体前端有一能伸缩的吻可缩入吻鞘内,吻上具有许多倒钩,为附着器官,钻入宿主肠内后可钩挂在肠壁上,故称棘头虫。体表具角质膜,上皮为合胞体,其内贯穿着复杂的腔隙系统,是储存营养之处。上皮内为环肌和纵肌组成的肌层,这点体表吸收宿主肠内的营养物质。排泄器官若有时为一对具焰球的纵行原肾管,位体的两侧,汇合后与输精管或子宫相通,由生殖孔通体外。位吻鞘处有一神经节,由此伸出神经至身体各部。棘头虫雌雄异体,其生殖器官结构特异,雄虫有精巢一

对及输精管、阴茎、雄性生殖孔;雌虫有卵巢一个或一对,体后有一特殊的子宫钟,为一肌肉性漏斗形管,上有2对孔,前一对通原体腔,后一对孔扁,通阴道。未成熟卵不能通过后一对孔,而由前一对孔重新回到原体腔内。成熟的卵才可通过后一对孔,经阴道由雌性生殖孔排出体外。卵被中间宿主昆虫、甲壳类等吞食,在其体内发育,当终末宿主吞食中间宿主时,即被感染,在肠管内发育为成虫。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1.环节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身体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重要意义?

答: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分节,并具有疣足和刚毛,运动敏捷;次生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机能增强;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索形成,构成索式神经系统;感官发达,接受刺激灵敏,反应快速。 (一)分节现象

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 大意义。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 (二)次生体腔

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腔,即次生体腔或称真体腔。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的中胚层细胞形成左右两团中胚带继续发育中胚带内裂开成腔,逐渐发育扩大,其内侧中胚层附在内胚层外面,分化成肌层和脏体腔膜,与肠上皮构成肠壁;外侧中胚层附在外胚层的内面,分化为肌层和壁体腔膜,与体表上皮构成体壁次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为中胚层裂开形成,故又称裂体腔。因此,次生体腔为中胚层所覆盖,并具有体腔上皮或称体腔膜。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一个重要发展。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环节动物的次生体腔由体腔上皮依各体

节间形成双层的隔膜,分体腔为许多小室,各室彼此有孔相通。次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不仅能辅助物质的运输,也与体节的伸缩有密切关系。

2.环节动物分为几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环节动物分为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3纲。 (一)多毛纲

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具疣足,其上有成束的刚毛;雌雄异体,个体发生中卵裂为螺旋型,有担轮幼虫。除极少数种类外,都生活在海洋中,底栖。约10 000种。多毛类身体一般呈圆柱状,或背腹稍扁,长lmm~20mm,最大的可达lm以上。体节多,分头部和躯干部。头部分化良好,近梨形,背侧有眼点4个,可感光;前缘中央有一对短的口前触手其两侧各有一分节的触角。围口节是身体的第Ⅰ体节,两侧各有4条细长的围口触手,腹面为口,吻可翻出,前端有一对颚,吻可分近颚的颚环和近口的口环,划分为Ⅰ~Ⅷ区,上具乳突、小齿或平滑,这在鉴定属种上有重要意义。躯干部为围口节以后的体节组成,每一体节两侧均具一对薄片状的疣足,为双叶型。疣足主要为游泳器官,也可进行气体交换。在疣足的腹侧有一极小的孔。 (二)寡毛纲

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具刚毛,无疣足,有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大多数陆地生活,穴居土壤中,称陆蚓;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底睹,称水蚓。寡毛类约有6 700多种。(三)蛭纲 蛭纲动物一般称蛭或蚂蟥,营暂时性外寄生生活。体背腹扁,体节固定,一般为34节,末7节愈合成吸盘,故体节可见只有27节,每体节又分为数体环(体内无隔膜)。头部不明显,常具眼点数对,无刚毛。体前端和后端各具一吸盘,有吸附功能,并可辅助运动。蛭类的次生体腔多退化,大多数由于肌肉、间质或葡萄状组织的扩大而缩小形成一系列腔隙。蛭类的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食管、嗉囊、胃、肠、直肠及肛门等。口腔内具3片颚,背面一,侧腹面二,上有齿,可咬破宿主的皮肤。咽部具有单细胞唾液腺,能分泌蛭素,有抗凝血、溶解水栓的作用。食管短,嗉囊发达,其两侧生有数时盲囊(医蛭有11对,蚂蟥有5对),可储存血液。蛭类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有交配现象;具有生殖带。

3.了解蛭类的次生体腔的演变与血循环系统的关系。

答:蛭类的次生体腔多退化,大多数由于肌肉、间质或葡萄状组织的扩大而缩小形成一系列腔隙。棘蛭目较原始,次生体腔发达,血管系统存在,为闭管式,如寡毛纲一样。吻蛭目舌蛭科中体腔形成背腔隙(内含背血管)、腹腔隙(内含腹血管和腹神经索)及侧腔隙等,背腹腔隙由网状结构的连接腔隙相连接,皮肤下尚有皮下腔隙。颚蛭目医蛭科中体腔进一步被间质占据而退化缩小,真正的血管系统已消失,代之以背血窦、腹血窦和侧血窦等。窦是指血管系统的内腔。所谓血

液实为血体腔液,通过源出于体腔的管道循环,即一系列血体腔管。因此血体腔系统代替了血循环系统。

4.从缢虫类和星虫类的结构特点,了解它们在演化上的地位。

答:

①缢虫体呈蠕虫状,不分节。体前端有吻,不能伸缩,可辅助摄食。吻后端常具一对腹刚毛。肛门位体末,周围有成圈的尾刚毛1~2圈,有的则无之。缢虫次生体腔发达;肾管兼作生殖导管;腹神经索无神经节;闭管式循环系统;螺旋形卵裂,发生中有一似担轮幼虫的幼虫,其体后端有分节现象。发育至成体时,分节现象则消失。缢虫体腔发达,具刚毛,雌雄异体,后肾管兼作生殖导管,这些特点都近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纲。缢虫成体不分节,而幼虫仍保留分节现象,且形态似多毛类的担轮幼虫。故缢虫可能是由原始的多毛类在演化过程中较早分出的一支。

②星虫体呈圆柱形,不分节。前端有一吻,可伸缩,称翻吻。吻前端为口,周缘有一圈触手。肛门位体前端背侧。次生体腔发达;消化管“U”形;后肾管一对,兼有生殖导管功能。腹神经索无神经节。雌雄异体,螺旋型卵裂,个体发生中有一似担轮幼虫的幼虫期,幼虫无分节现象。星虫次生体腔发达,雌雄异体,后肾管有生殖导管作用,螺旋型卵裂,幼虫似担轮幼虫。这些特点与环节动物多毛纲类似,但星虫的成体及幼体均不分节,无刚毛,U形消化管,幼虫具后肾管,这显然又不同于环节动物。因此星虫的演化地位较难确定。有人根据星虫的幼虫似多毛类的担轮幼虫这个特点,认为它们是由原始的多毛类退化的一支,与其演化关系较为疏远。

5.试述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答:多毛类许多种类的成虫和幼体是一些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担轮幼虫为幼对虾的食物。沙蚕类又可作钓饵,已大量向日本出口,又因其营养价值高,制成的沙蚕粉对幼鲤增重效果明显,是一种动物性蛋白质饲料。有的取沙蚕盐溃、烤煎或制酱,可食用。日本沙蚕可溯长江而上,可引入内湖繁殖,为鱼类养殖提供饵料。有些多毛类可做为海洋污染及水体冷暖的指示动物。一些多毛类附着外物上生活,如龙介、螺旋虫等,危害海藻等人工养殖业;附着船底影响船的航速。有的腐蚀贝类,沙蚕、矶沙蚕等钻居贝壳中食幼贝或为害竹蛏、扇贝、牡蛎等食用贝类。才女虫蚀透珍珠贝壳,导致其死亡,对育珠业危害甚大。寡毛类中的水蚓类都可作为淡水鱼类的饵料,但它们繁殖过多时,可损害鱼苗或堵塞输水管道。陆蚓类穴居土壤中,在土壤中穿行,吞食土壤,能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经过蚯蚓消化管的土壤,排出成蚓粪,含有的氮、磷、钾的成分较一般土壤高数倍,是一种高效有机肥料。蚓粪又可增加腐殖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起很大作用,有人估计林地或果园每年由蚯蚓形成的土壤团粒结构每公顷达47t一170t,增加氮素75kg一125ke。同时蚯蚓还可将酸性或碱性土壤转化为近中性。蚯蚓含蛋白质较高,其含量约占干重的50%~65%,含18~20种氨基

酸,其中10余种为禽畜必需的。故蚯蚓是一种动物性蛋白添加饲料,对家禽、家畜、鱼类的产量提高效果明显。蚯蚓体内含地龙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有解热、镇静、平喘、降压、利尿等功能,自古即入药。蚯蚓吞食土壤和有机物质的能力很大,可利用蚯蚓处理城市的有机垃圾,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可化害为利,抑制公害。各国都兴建养殖蚯蚓的工厂,繁殖蚯蚓,处理废料,生产有机肥料。蚯蚓又有聚集土壤中某些重金属的能力(镉、铅、锌等),可收集蚯蚓处理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达到减轻污染的目的。蚯蚓加工后可制作食品,国外有利用蚯蚓制饼干、面包等。蛭类的吸血习性,对人类和家畜危害很大。蛭类吸血的伤口血流不止,易感染细菌,引起化脓溃烂等。一些种类在吸血过程中还可以传播皮肤病病原体和血液寄生虫,或为其中间宿主。内侵袭吸血蛭类可随人畜饮水进入鼻腔、咽喉、气管等部位营寄生生活,造成更大的危害。有些蛭类寄生在鱼体上,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或发生细菌性溃烂。在整形外科中,利用医蛭吸血,消除手术后血管闭塞区的瘀血,减少坏死发生;再植或移植组织器官中,用医蛭吸血,可使静脉血管通畅,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蛭素为最有效的天然抗凝剂,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的作用。蛭类的干燥全体入药,含有蛭素、肝素等,有破血通经,消积散结,消肿解毒之功。

6.试述环节动物的系统发育。

答: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出现了次生体腔,这在动物演化上是个很大的进步。它们起源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学说。一种认为环节动物起源于扁形动物涡虫纲,另一种认为起源于似担轮幼虫式的假想祖先担轮动物。前一种学说根据是某些环节动物的成虫和担轮幼虫都具有管细胞的原肾管,这与扁形动物的由焰细胞构成的原肾管在本质上相同。环节动物多毛类个体发生中卵裂为螺旋式,这和涡虫纲多肠目相同;环节动物的担轮幼虫与扁形动物涡虫纲的牟勒氏幼虫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涡虫纲三肠目某些涡虫的肠、神经、生殖腺等均显有原始分节现象。后一种学说主要以环节动物多毛类在个体发生中具有担轮幼虫为依据,且这种假想的担轮动物与轮虫动物门的一种球轮虫非常相似。因此环节动物起源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前一种学说更易为人们接受。多毛类比较原始,生殖腺由体腔上皮产生,具担轮幼虫。原环虫类的神经与上皮未分开,有的种类体节不明显,无疣足,无刚毛等,都表现出原始性状。寡毛类直接发生,头部退化,无疣足而有刚毛,可能是多毛类较早分出的一支,适应陆地穴居生活的结果。颗体虫科具纤毛窝,后肾管兼生殖导管的功能等,有多毛类的原始性特点,或许是多毛类和寡毛类之间的过渡类型。蛭类与寡毛类的类缘关系较近,这两类动物均为雌雄同体,具有生殖带,有交配现象,产生卵茧等,可能由原始的寡毛类演化而来。蛭类中棘蛭类的体腔发达,具血管,体前端数体节仍有刚毛,这些都是寡毛类的特征。寡毛类中某些寄生性的蛭形蚓,口腔具颚,体末端有吸盘,与蛭类有着相似的特点。这些说明蛭类与寡毛类有着较近的类缘关系。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