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复习要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20:22: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 复习要点 一、历年考题整理: 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

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 (2006) 答: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的确都是一直都有所遵从,但是除了元大都外,其他很多城市都是前市后朝,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城制的严整的布局,市场集中改为沿街商业。 因此,该说法太过绝对。

4.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2004)

答:1.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城西面建社稷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制度。

2.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

5.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2003)

答: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6. 城与廓的概念(2003)

答:城与廓均为防御性构筑物,“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一般来说,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7. 《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2002、2001)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如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知道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周礼·考工记》在汉以后随着儒教受统治阶级的推崇程度增加在一些按规划新建的都城中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但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的主线,它的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都城中都能体现出来,如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严整的布局的典型。 8.明清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2000) 答: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明代北京城:

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2.城市布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4.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 5.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 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清代北京城:

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3.商业进一步发展

4.信奉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

9.我国宋与唐代比较,在城市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变化,简析其原因(1999)

答:1.规划思想:唐代强调传统的礼制思想,总体布局中轴对称,规整。宋代城市建设不按周制,布局灵活。如唐长安是按照帝王意志修建的,布局规整;而宋东京体现市民世俗生活,

布局灵活。

2.唐朝城市建设规模大,宋朝城市建设规模小。

3.道路规模不同。唐代道路尺度大,强调皇权;宋代道路宽度小,路网密度高,道路和商业结合,符合实际需要。

4.商业发展突破城桓,在城外出现关厢,商业由集中的市发展成商业街,主要是封建控制放松,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

5.唐代严格管制的坊里制全面瓦解,转向街巷制,商住结合,也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

10.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的意思和含义(2008)

答:诸侯城的经纬涂宽度只相当王城的环涂宽度,而卿大夫采邑“都”的经纬宽度仅相当王城野涂的宽度。说明按照封建等级,城的大小以及其道路宽度有相应的规定反映了周朝就开始出现的严格的封建等级划分制度。 二、中国城建史——重要知识要点

1. 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 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比城大。(内谓之城,外谓之郭) 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

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 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

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生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 3.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 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大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高台上以示权威。 2.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 a.《周礼考工记》—中国最早的关于工艺技术的著作(图)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解释: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每街宽都可容纳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和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

影响:唐长安,宋汴染,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 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道路制度: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经涂九轨,环途七轨,野涂五轨(道路宽度有等级)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08考题) b.《管子》

1) 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2) 凡立国都,非立于大川之下,必立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

3) 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一,农业的生产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制度,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