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世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12:57: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例1】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Rl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 ,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 。

(3)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

(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5)大量引Rl、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 (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解析:根据经纬度和地图轮廓(湖泊)可以判断图示地区为中亚,湖泊为内陆湖咸海,河流为阿姆河和锡

尔河,因深居内陆,根据地形特点可以判断,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为高山冰雪融水和少量降水,影响冰雪融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温度,该平原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作用。因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导致土地沙漠化。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因蒸发旺盛,地下水中的矿物质(盐分)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大量引水灌溉,导致进入湖泊的来水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含盐量不断增加等一系列现象发生。

答案:(1) 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 气温(温度) (2) 风(风力)

(3) 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

(4) 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5) 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的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

(6) “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期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 【例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⑵说明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解析:本组题通过局部区域图创设试题情景,要求考生能准确提取经纬度、等高线、河流形态等信息进行空间定位,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精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考察的知识点:刚果河流域的地貌、气候、水文。第(1)问,河流流向有地形决定,水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在图中直接看不出流向,但可根据干支流关系(支流要汇入干流)可推断出流向,然后反推地形,另外图中给的500m等高线也可作为判断

依据。所以答案可以是:盆地,从水系关系呈现众多支流向中心干流汇入,可以判断四周高,中间低;且图中500m等高线相对较闭合,内部登高线稀疏,地势较平坦,而四周较密集,坡度大,符合盆地地形特点。特别注意“地形类型”和“地形区”不同,千万不能说成是刚果盆地。第(2)问,本题较简单,河流径流量水文特征由气候、地貌、水系特点等地理要素决定.只要稍微熟悉当地气候地形就可以做出。答案是:河流流域主要分布于赤道地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上升气流控制,全年多雨,降水丰富;位于盆地,形成众多支流汇入干流,汇水面积大,汇水量大。第(3)问,要熟悉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理:河流水文特征(流速、含沙量)、海岸侵蚀程度→泥沙沉积程度→河口三角洲的大小。刚果河是内陆湖上升,湖水外泄而形成,盆地西缘即河流下游地段多峡谷(也可从等高线分布特征判断),高差大,流速快,入海口且在低纬大陆的西岸,因洋流影响,海岸侵蚀程度强,泥沙不易沉积;从含沙量看,热带雨林分布广,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轻,同时该河M点上游地段为盆地地形,地势较低,泥沙已先于下游段沉积,故M点下游河段含沙量小,不能形成明显的河口三角洲。

答案:(1)盆地 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

(2)流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降水丰富;流域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集(汇)水区面积广。

(3)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

②入海泥沙量较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例3】读“欧洲部分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河流(A、B、C)各是哪条河流?各具有什么突出地位?分别注入哪里?

2.A河流航运价值最大,请简述其形成原因。

3.A河流沿岸一些传统工业城市经过整治,使该河已经从过去的“资源开发阶段”发展到今天的“休闲与审美时代”;流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区是哪里(D、E、F)?该工业区采取了晚些综合治理措施? 4.欧洲各地距海较近,对气候带来明显影响。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原因对于欧洲的气候带来较为明显的影响? 5.近海位置对于欧洲许多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的条件?

解析:第1题:从图中经纬度 海陆轮廓及河流流向等信息,可判断A、B、C各是什么河流。

第2题:从图中联想欧洲地形分布、气候类型及水文特征,思考A河流经地区,从自然原因及人文条件思考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第3题:莱茵河流域最重要的工业区是鲁尔工业区,对于莱茵河的环境影响极具代表性。其治理措施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4题:通过欧洲地图,可以看出各地距海较近,因而使各地深受海洋影响;但除此之外的其他条件,要从地势、地形、风向、洋流等方面考虑。

第5题:近海位置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常常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位置的重要因素。从海洋调节气候、交通运输、商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来思考,就可以解答本问题。

答案:1.河流A是莱茵河,是欧洲乃至世界航运最繁忙的河流,注入北海;B是多瑞河,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河流,注入黑海;C是伏尔加河,是世界最长的内陆河、欧洲最长的河流,注入里海。

2.莱茵河全年水量丰富,水流平稳,含沙量小,无冰期;因所流经地区大部为欧洲中部及西部平原,地势低平水流平稳;大部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温变化幅度小,降水较多,流量大,全年可通航;这些是航运便利的自然原因。莱茵河干支流流经国家较多(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法国、德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且都是经济发达国家,航运需求量大;河口处为世界著名港口鹿特丹,又与多瑙河等河流有运河相通,以上都为发展航运、提高航运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

3.莱茵河流域最著名的工业区是鲁尔工业区(D),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主要有: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多样化;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和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4.三面临海,多半岛、岛屿和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地势低平,山脉多东西走向,利于海洋湿润的空气深入内陆;西风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欧洲比同纬度地区冬季的气温偏高,降水较多。

5.海洋不仅可调节气候,也为国家的商业活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海洋运输的优点是运量大、运费低,特别适合世界范围的长距离运输。海岸线较长、又多良港的国家,可以充分享受到对外贸易和之通的便利。欧洲许多国家的发展,与其近海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思维拓展: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自然原理的应用与分析能力、读图与空间联系能力、根据具体环境条件

对地理事物的综合思维能力。应用的相关知识包括(1)世界各大洲主要河流的流向、水文特征,及其相关的地形、气候的影响。(2)与莱茵河可以相比较的如北美洲的圣劳伦斯河,同样经过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流经不同国家的河流,同样注入大西洋,二者有什么相异点。(3)世界上一些内陆国家的地理特征,以及其位置对该国发展带来的影响。(4)河流与流经地区的生产、生活、人文特征、文化发展的关系。

知识点三:世界主要国家

1.学习国家地理宜采用综合比较法,将不同国家的特点结合起来全面比较,了解各个国家间的异同,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获得不同国家较为完整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