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汇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3:50: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和与

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今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全局的高度,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指导作用,以及对正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的重大意义和根本要求,都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和深刻的阐明。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和指导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本文仅就胡锦涛总书记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理论特征问题的论述,谈一点学习体会。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作为“三大理论成果”之一的科学体系

 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刻地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成果”之一的历史定位,准确地勾勒出了这个科学体系的概貌,从而有利于全党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人类的全部认识史都表明,一切时代的科学理论,都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应用中得到发展。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从总结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实践经验的角度,来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他强调: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八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它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克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过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和人民的长期集体奋斗中,致力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伟大的实践,需要和产生伟大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自己时代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的十三年,整个世界在苏东剧变后的政治格局和战略态势,都发生了并在继续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由此使我们党和国家一方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又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这期间的探索和奋斗中,既获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又逐渐显露出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历史任务,又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对国际国内这种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地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

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的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理论起点,主要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实践运用。尽管“三个代表”的理论概括,是江泽民同志在世界进人21世纪前夕,即于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党建工作时提出来的,但在实践中坚持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则是贯穿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党和国家工作的全过程。它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于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这期间治党治国治军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总结。这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一个具有严整的逻辑结构的科学体系。  我们知道,任何理论的逻辑结构,都要服务和从属于它的理论主题。应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因此,这两者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是,这两者之间又具有理论切入点和发展境界上的区别。从理论发展的境界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理论的切入点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着眼于“治党”,而扩展到“治国”和“治军”,从而发展和逻辑地展开为系统的科学理论的。这一种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性,既表现在认识广度的拓展上,又表现在认识层次的深化上。它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水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胡锦涛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的论断,是依据实践的发展而科学地揭示了这一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本质特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首先就在于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一脉相承”四个字,极为准确和贴切地表明了它同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同源、同质和同命运的本质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表明了它是世界无产阶级科学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共产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一个发展环节和具体形态。

 这里所谓“一脉相承”之“脉”,从字面看,原指“骨著脉通、与体俱生”的“血脉”,后引申为山势之走向、血统之延续和学说之传承等;而从其深刻的义理看,显然是指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总体发展过程之始终的,最具稳定性、根本性和实质性的东西。它作为该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性和标志性的东西。

 按照我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即它的一脉相承之

“脉”,具有客观的现实基础和主体性的理论品格(即本质特征)两方面。一方面,就其客观依据而言,它取决于认识对象即客观世界的,特别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取代它的未来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与总趋势,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逻辑;另一方面,就其主体性的理论品格而言,它表现为一种彻底的理性精神,也就是以主体性的和科学的理论逻辑,去如实地反映和把握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上述两个方面之辩证统一和最高综合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主要就是指它所包含的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变革社会、实现世界大同的革命精神;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等等。这种精神实质必须包含和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体系及其各种理论形态之中,包含在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之中。具体来说,任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必须是以:(1)共有的阶级立场,即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立场;(2)共有的研究对象,研究世界及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3)共有的依靠力量,依靠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作为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主体力量;(4)共有的奋斗目标,为争取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5)共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坚持以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来做为自己根本的理论原理、精神支柱和政治原则。

 当我们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它们前后相继、一以贯之地结合自己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具体实际进行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继承、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体现了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使之具体化和中国化。

 如果我们从中外马克思主义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中,扬弃其国家和民族的特性、特色和个性的话,那么其中最有决定意义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而言,我们不仅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都有其直接的理论源头,而且更应该看到,它们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贯坚持和创造性的运用。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