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docx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19:35: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 绪论

1、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的一个纪,距今2.6Ma以来。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如:气候变迁、生物演化、构造运动、海平面波动、冰川进退等。

3、地貌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4、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关系:第四纪地质学主要是地球表层沉积物特征及成因;地貌学主要是地表的形态特征及成因。

5、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第四纪的沉积物及其所含物质。 6、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形态,即地形。

7、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任务:1)理论研究:重建第四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探究演化规律,预测未来变化。如:气候变化、生物演化、海平面变化等。2)实践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减灾防灾,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如:干旱、土地沙化、泥石流、滑坡、地震、火山爆发、崩塌。

8、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内容:1)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分布;2)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黄土:温暖:红色;寒冷:黄色);3)第四纪生物界(哺乳动物的繁盛;喜冷植物的扩展;人类发展;人类文化发展);4)第四纪地层;5)第四纪年代学;6)第四纪构造运动;7)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演化。

第二章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1、 确定第四纪下限的依据:冰川活动、气候变冷、动物化石、人类出现和人类文化、沉积—构造事件。 2、 第四纪下限的方案:0.70~0.80MaB.P:(冰川学派)依据:古地磁极性分界(B/M);气候变冷;

1.80~1.90MaB.P:(气候学派)依据:奥都威事件;地中海喜冷动物;真马、真象出现;直立人出现;2.50~2.60MaB.P:依据:全球发生了大幅度的降温;北极冰盖发生了明显的扩张;北大西洋沉积物中的冰筏屑数量明显增多;欧亚地区植被发生明显的变化,涌现出大量的针叶树和草本植被,预示气候的恶化;在哺乳动物群方面,真马、真象、真牛的出现;在非洲出现石器;青藏高原隆升加速,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出现厚层的砾石沉积,东亚地区冬季风出现和加强,黄土堆积开始。3.20~3.50MaB.P:G/G界限,气候变冷,南方古猿。

3、 中国的第四纪下限:1)北方的第四纪下限:剖面:泥河湾盆地的泥河湾村附近产泥河湾动物群的剖面;

2.50~2.60MaB.P;真马、真象、真牛的出现。2)南方的第四纪下限:云南元谋盆地;河湖相沉积;一、二段为沙沟组(湖沼相沉积G),三、四段为元谋组(河流相沉积M);2.60MaB.P;高斯正极性与松山反极性的分界。

4、 第四纪分期:更新世(Qp)和全新世(Qh),更新世分为早、中、晚,早、中可再分早、中、晚时期,

晚分早、晚,全新世分早、中、晚。

5、 冰期和间冰期:全球性降温、降雨减少、冰川扩大、气候带运动、生物迁移、海平面下降。间冰期的

表现与冰期相反。

6、冰期与间冰期、干旱期与湿润期和雨期与间雨期的对比 气候期 冰川作用区 中低纬度地区 N15° ~N30° 中国

冷期 冰期 干旱期 雨期 寒冷、干旱(冬季) 暖期 间冰期 湿润期 间雨期 温暖、湿润(夏季)

7、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多变、厚度差异大、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迹、

1

形成多种地貌形态。

8、岩性分类:碎屑沉积物(砾石、砂)、化学沉积物(钟乳石、石膏)、生物沉积物(珊瑚礁)、火山碎屑沉积物(火山灰)、人工堆积物(填土)。砾石(>2mm)、砂(2~0.0625mm)、粉砂(0.0625~0.0039mm)、粘土(<0.0039mm)。

9、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沉积学标志(沉积物的成分、结构、构造);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环境标志(物理环境标志、化学环境标志、生物环境标志)。 10、地貌形态: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 11、地貌形态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12、地貌形态分类:1)地貌组合关系分类:地貌单个形态,如:阶地、河漫滩;地貌组合形态,如:河谷。2)地貌相对关系分类:正形态地貌,如:火山锥;负形态地貌,如:冲沟、盆地。3)地貌规模的分类:星体地貌、巨型地貌、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小型地貌。

13、地貌形态测量:地貌的坡度,陡坡>50°,中等坡25°~50°,缓坡<25°;地貌的高度,相对高度和海拔高度;地貌的切割程度。

14、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1)岩石:岩石成分、岩石的结构、构造、岩石的节理。2)地质构造:地层产状、断裂、褶皱。

15、地貌形成的动力因素:内动力:构造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火山作用。外动力: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洋、风力作用。

16、地貌的成因分类:内动力地貌,如:断层崖、火山锥;外动力地貌,如:地面流水地貌、冰川地貌、岩溶地貌;人工地貌,如:运河、梯田。

17、地貌年代的确定;切割、淹埋、过渡;古地磁、热释光、光释光、考古学、古生物学。

18、侵蚀旋回理论:幼年期(河流短,河谷浅,谷底窄,横剖面为“V”字形,切割程度低,地形起伏不大。相当于一条河流源头的状态。);壮年期(水流湍急,强烈的下蚀作用形成深窄的河谷,河谷横剖面为陡峻的“V”字形,谷底窄,谷坡上可发育窄小的侵蚀阶地。相当于河流的中、上游河段。);老年期(谷底非常宽,谷坡很矮,两河流的分水岭地形模糊或为小的残丘,河谷的横剖面为“蝶”形)。前提:地壳运动长期稳定,气候特征不变。

19、斜坡发展理论:平行下降说:地面流水的侵蚀作用。在它的作用下,斜坡在降低的同时,坡度也在变缓,在一个谷地的横剖面上,谷地的形态从较深窄的“V”字形向宽缓的“蝶形”发展;平行后退说:重力对斜坡的改造作用。在重力作用下,斜坡不断地崩塌和撒落,谷坡不断平行后退,形成有尖顶残丘和山足剥蚀面的和缓地形,其横剖面形态从较深窄的“V字形向宽浅的“U”字形演化。

第三章 风化壳、斜坡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1、 风化作用:指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矿物和岩石,由于受到大气、温度、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它

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2、 风化作用类型及残积物:物理风化作用(矿物、岩石碎屑);化学风化作用(粘土矿物);生物风化作用

(土壤)。

3、 风化壳:指由残积物构成的分布在陆地表面的不连续薄壳。在地球历史时期形成、保存在地层中的风化

壳称为古风化壳。

4、 风化壳的剖面结构:自上而下: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壳、母岩;热带砖红壤—高岭土型风化壳:全

风化带、半风化基岩带、未风化基岩带。

5、 风化壳类型:平面形态:面状、线状及囊状风化壳。物质成分:岩屑型风化壳、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

硅铝粘土型风化壳(高岭石型风化壳)、铁铝型风化壳(砖红壤风化壳)。

6、 斜坡的分类:物质成分:基岩斜坡、碎屑坡;形态: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凸—凹形坡;成因:侵

蚀坡、剥蚀坡、堆积坡、人工截坡。

7、 斜坡块体运动及力学分析:自然斜坡由岩体或松散的土块构成,它们统称块体,也称岩土块,块体在重

2

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运动的过程称块体运动。斜坡上的块体稳定系数用稳定系数(K)表示,其值为抗滑力与下滑力的比值:当K>1时,块体稳定;当K<1时,块体不稳定,发生运动;当K=1时,块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一旦有外界的诱惑力作用,块体可能发生运动。当斜坡上的块体为松散堆积物时,黏结力近似等于零。物质的休止角:块体的内摩擦角为块体沿斜坡下滑起动的坡角。影响休止角的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形态、成分、含水量。 8、 斜坡重力作用类型:滚动作用(崩塌、撒落)、滑动作用(滑坡)、流动作用(泥流、蠕动)。崩塌—倒

石堆,撒落—倒石锥。

9、 滑坡:滑坡要素:滑坡体、滑动面、滑床;滑坡的地貌特征:滑坡后壁、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鼓丘、

滑坡洼地、滑坡湖、滑坡裂缝;滑坡形成的条件:岩性,未固结的第四纪沉积物、泥质沉积岩及其变质岩。地质构造,断层面、层理面、节理面、不整合面、劈理面。地貌,20°~40°利于滑坡发生,有效临空面。气候,大雨、暴雨。诱发条件,地震、火山爆发、人类活动。滑坡形成过程:蠕动变形阶段,山体降低;张裂缝;羽状剪切裂缝;鼓胀裂隙;渗出的水混浊。滑动阶段,滑动面完全贯通;滑动体下滑移动;在滑坡后部牵引拉张;在滑坡体前部挤压。稳定阶段,滑坡体下降;水体挤出;压实;形成滑坡堆积物。

10、古滑坡的识别:滑坡后壁遗迹:围椅状陡崖、洼地、擦痕;反坡台阶,洼地和马刀树;坡脚出现渗泉和大孤石;斜坡上单沟转向与双沟同源;岩层倾向异常。

第四章 陆地流水地貌及沉积物

1、 陆地表面的水体:地面流水(片流、洪流、河流)、湖泊和沼泽水、地下水以及冰川。 2、 片流:指沿着斜坡缓慢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

3、 片流剥蚀地貌:洗刷带(微洗刷压带、弱洗刷亚带、强洗刷亚带)、过渡带、堆积带。坡度:40°~50°,

斜坡的洗刷作用最强。

4、 片流堆积地貌:坡积裙或坡积裾。坡积物的特征:分布在坡脚;以细砂、粉砂、粘土为主;从山坡到坡

脚由粗到细;基本无层理;分选、磨圆差。

5、 洪流及分类:指沿着冲沟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分类:暂时性洪流、稀性泥石流、黏性泥石流。 6、洪流剥蚀地貌:侵蚀沟:细沟、切沟、冲沟、坳沟。

7、洪流堆积地貌:冲出锥:面积小,锥形;锥形坡度大;岩相分带不明显。

洪积扇:干旱气候区常见地貌类型,面积大,扇形;扇面坡度较小;岩相分带明显;扇面发育沟槽。分为:扇顶、扇形、扇缘;扇顶相、扇形相(扇中相)、扇缘相。扇顶相:扇面坡度大于10°;粗大的砾石、砂砾构成,夹有砂质的透镜体,沉积物厚度较大;一定的磨圆和一定的叠瓦状排列。扇形相(扇中相):扇面坡度5°~10°;砂、砂砾、砂质粘土组成;多元结构。扇缘相:扇面坡度小于5°;粘土、砂质粘土。洪积平原。

8、洪积物:○1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在洪积扇顶部,堆积有粗大的砾石,在洪积扇边缘,沉积物主要为砂、粘土,并具有层理。在扇顶与扇缘之间,沉积物既有砾石,又有砂及粘土。洪积物这种分带现象是粗略的,各带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2洪积物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其物质成分较单一,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3洪积物分选性差,往往砾石、砂、粘土混积在一起。○4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一般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5洪积物的层理不发育。6洪积物在剖面上砾石、砂、粘土的透镜体相互交替,○○呈现出多远结构。

9、泥石流:特殊的洪流,含大量碎屑物质、密度高、黏度大、饱水的高速运运动的重力流。形成条件:地貌:大面积的汇水区,通道区窄而深;物源:源区有大量碎屑物质(残积物、冲积物、洪积物、冰碛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