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19 22:31: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分层教学”,是国外和我国教育界近年都颇为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大部分初中针对义务教育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的要求,以学生的智商(IQ)为基础,用考试成绩为标准,由电脑随机排列,从高到低分把学生分别编成平行班和特长班等,然后分配师资,进行分层教学管理。学校对外宣称分班的措施是以“分层教学”进行“因材施教”的探索, 这一做法的现实意义在于:对学校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铸就自己的“精品”,以适应“优胜劣汰”的无情法则,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过去很多地方把班级分成“快”“慢”班等的做法早已屡见不鲜,现在一些学校又故伎重演,还美其名曰“分层教学”,并冠以“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现实需要”的标签,按照一些管理者的说法,这种“分层教学”是把那些成绩比较差的、不一定适合走升大学这条路的学生集中起来,培养这部分学生的特长,帮助他们找到另外一条路。

因此,这个班学校也把它称之为“特长班”。“因材施教”一词,出自于《论语·为政》,此词虽不是孔子的原话,但是,它却是对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原则的准确概括。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着个性差异的,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差别的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长,

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此,“因材施教”也是我们现代的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因材施教”的“材”绝非“高分”学生,如果以“因材施教”为由将“低分”学生踢出,就是变相的“不均衡教育”。一些教育管理者在实施“因材施教”时,采取了“分层教学”的方式,这种“分层教学”的探索本无可厚非,但以 “分数”为标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分班教学当休亦!相反,如何真正实施分层教学应该成为管理者深思而后行的课题!

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到50年代,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到不同的层,并且始终待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后来开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平等的区别对待的方法,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而对\高能儿童\则给予特殊照顾,助长了他们自高自大的骄傲习气。

反思当前一些学校的所谓“分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明显存在以下弊端:

一、 严重违背“依法执教”的原则。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已经对划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行为坚决叫停。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虽已出台,但实施缺少权威性、缺

乏力度,这与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有关。为保持法律的严肃性,保持教育资源的均衡,因此当前必须解决现行教育体制对于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实施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如果一些地方确实存在分设或变相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现象,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责令其整改,对已设立的重点班应坚决予以取消。 二、严重削弱“教学管理”的实效。

分设不同层次的班级,诱发了赏罚不均等消极激励机制,不利于师生之间形成“亲合力” ,还有可能导致“凝聚力”涣散。对教师而言,“好班”教师可能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及怕砸锅的心理压力,如在云端,如履薄冰,使才华和能力发挥受到限制,乃至束缚。“差班”教师则产生无成就感,有一种低人一等、不公平的压力,认为学生就是这个样,再努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情绪消极,甚至也会出现放弃教育的作法。同时,教师对不同层次班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不同,教学效果差异也就很大。

三、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

对学生而言,变相“分层教学”实际上是运用一种人为的参照框架,把学生区分为“优等”和“劣等”,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一些孩子感觉自己已经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教育学里的“皮格马利丽翁效应”就体现了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曾有一个教育家说过,对学生来说,“积极的暗示胜过消极的指令”,那么,分这样的“特长班”,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消极的暗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