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3:03: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A.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形 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气 生物 D.生物 地形 大气 水文 土壤
2.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
(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 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根据图示判断即可。第2题,如果当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 答案 1.A 2.D
3.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
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 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
解析 洋流驱动力来自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因此A项错误。由于海气相互作用,海洋通过辐射等将热量输送给大气,从而影响大气环流,B正确,海洋赤潮是海洋生物灾害,是海洋中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导致海水中缺氧的一种现象,C项错误。信风是一种大气环流形式,是地球表面热量差异引起气压差异而形成的,D项错误。
答案 B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 C.森林破坏
( )。
B.气候变化 D.围湖造田
( )。
5.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特征 C.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D.差异性特征
解析 第4题,据图可知,甲事象可能导致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水土流失加剧等,因此它最有可能是森林破坏。第5题,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 4.C 5.C
下图为我国典型林木景观图。读图完成6~7题。
6.从丙地到乙地林木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A.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7.下列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 )
甲—大胡杨树 乙—兴安林海 丙— 海南椰树 丁—黄山迎客松
( )
解析 第6题,乙地植被为兴安林海,位于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丙地植被为海南椰树,两地的纬度差异导致了热量条件的不同,由此引起植被的不同,体现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7题,甲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光照充足;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林海雪原是其典型景观特征;丙地位于我国海南省,地带性土壤是肥力较低的红壤;丁地位于安徽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风力侵蚀较弱。
答案 6.B 7.A
下图为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8~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