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及反思)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0 12:40: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的知识性内容所占比重比较小,主要是建立方位的概念,以及掌握一些常用方位词的使用和动手作图的能力。

3 统计与概率(4课时) 第1课时 统计与概率(一)

教学内容:统计表。

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

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进行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如何设计统计调查,并进行调查统计。 二、整理归纳

1、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你能设计一张调查表,了解六年级学生的个人情况吗?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出生年月 (4)兴趣爱好 看96页的表格

收集信息,制作我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把脸 学科 人数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美术 体育 科学 2、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在小组内展开调查。怎样调查?怎样记录?调查中要注意什么? (小组整理数据,再由小组向全班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上次月考我们班的数学成绩,制作统计表。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①完成96页的表格②制作月考语文考试成绩统计表 课后作业:调查、制作我班同学的兴趣爱好统计表。

29

教学反思

利用身边熟悉的例子,复习回顾,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2课时 统计与概率(2)

教学内容:统计图。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2、渗透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如何设计统计表,今天我们来整理一下制作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二、归纳整理

1、我们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什么统计统?各有什么特征? 条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各种的数量多少。) 折线统计图:(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各种量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小结:结合刚才的复习,说一说什么类型的数据?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来表示更合适。 (学生交流)

2、教学97页的4题(例4)

六一班同学的几项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如下。 六一班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性别 人数

男生 22 女生 18 合计 40

六一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30

统计图(略) (1)从统计图,你们得到哪些信息?

①从图一(扇形统计图)知道男生、女生各占全班的百分数。

②从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男女生分别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人数的多少。

(2)除了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查阅资料, 实

验活动)

(3)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①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的数据;②设计调查表或统计表;③选择调查的方法;④进行调查,并且记录;⑤根据统计图表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和决策。 三、课堂练习

1、向阳小学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如下:

一年级男生62人,女生63人;二年级男生59人,女生58人;三年级男生64人,女

生60人;四年级男生60人,女生63人;五年级男生58人,女生58人;六年级男生66人,女生62人。

先算出各年级女生人数所占的百分数,再制成统计表,然后画成条形统计图。 2、桃岭镇2010年到2017年粮食和棉花的种植面积如下:

2010年粮食150公顷,棉花100公顷;2013年粮食180公顷,棉花130公顷;2016

年粮食185公顷,棉花135公顷;2017年粮食190公顷,棉花140公顷。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98页的练习二十一地题、3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采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突出 小组合作学习的真实与实效,充分展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掌握统计图的各种特征。

第3课时 概率与统计(3)

教学内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学生加深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机会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点和使用范围。

31

2、系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综合应用意识。 3、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机会,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使用范围。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CCTV—3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一位歌唱演员唱完后,评委亮出的分数是:9.87,9.65,9.84,9.78,9.75,9.72,9.90,9.83,要求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议一议,再互相交流。

2、课题: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二、复习回顾

1、复习“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它有什么作用?)

要让学生明白:平均数能直观简明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它可以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2、教学97页的例5

展示例5的两个统计表。

①提问: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②小组合作学习

(1)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是多少?

(2)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大小吗? (3)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种数据的一般水平说是比较合适?

③小组汇报:

第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1.40+1.43x3+1.46x5+1.49×10+152×12+1.56×6+1.58×3)÷(1+3+5+10+12+6+3)

≈1.50(cm)

第2组数据的平均数:(30×2+33×4+36×5+39×12+42×10+45×4+48×3)÷

(2+4+5+12+10+4+3)≈39.6(kg)

④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汇报。 什么数据的一般水平用平均数表示比较合适,因为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