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源流浅议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0:36: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齐家文化源流浅议

齐家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命名,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距今约4200—3600年,历时约600年。自发现命名至今的90年来,包括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界的中外学者对齐家文化进行了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受经济社会发展、传统观念、思想认识等条件限制,她的性质和意义并没有得到清楚的认识,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关于齐家文化,人们未知的东西远远大于已知的东西,这一事实预示着齐家文化未来的探索和研究空间极其广大。

近几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提出,特别是在齐家文化发现命名90周年之际,临夏州提出齐家文化是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要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形成更多优秀研究成果。齐家文化不断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深切关注,尤其是中外学界、民间收藏家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可以说,齐家文化研究迎来了她的春天。

众所周知,齐家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玉器文化、青铜文化、陶器文化三个方面。自成一体的齐家陶器文化,特色鲜明自不待言。其青铜文化却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开启,已经

成熟掌握红铜和青铜铜器的冶制技术。其玉器文化最是光辉灿烂,出现了璧、琮、环、璋、刀、小型斧戉等大量的礼器,令人叹为观止。由于齐家玉器文化内涵深奥难测,玉材品种丰富多样,琢磨工艺粗犷大气,被誉为“西北史前文明末期最辉煌耀眼的成就之一”。

本文拟以齐家玉器文化为主线,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学界研究成果和古代文献记载,就齐家文化的形成来源、传播流向、影响族群及其与夏文化的关系,作一浅要议述,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一、良渚文化的消失和良渚人的迁移良渚文化,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长江下游环太湖和钱塘江流域的新石器晚期文化,距今约5200—4000年。太湖地区是人类最早培植稻谷的地方,良渚文化分布区是全世界稻作农业最早的起源地,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已由耜耕农业发展到犁耕农业阶段,这是人类上古农业发展的一大跃进,被称为世界的农业革命。由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良渚文化的陶器、玉器制作和丝麻纺织等手工业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陶器已普遍采取快轮成型的方法,出土的丝织品残片,系先摷后织,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丝织实物。其玉器器型丰富,造型美观,制作精巧,技法复杂,尤其是璧、琮一类玉器数量之多和工艺之精,为同时代其他文化所未见。

良渚文化不但拥有当时东方最先进的城乡基础设施、农

业生产工具、水陆交通工具、石质军事装备、基础生活用品和手工艺品,而且拥有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精美的玉器、精致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被认为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已形成了文明古国的雏形。与同时期或前后相距不远的其他史前文化相比,良渚文化拥有充满东方民族深邃的宇宙观、自然观、宗族观和价值观的史前玉文化。独特的玉文化是良渚文化的灵魂,大量的玉器以及由玉器所反映出的宗教现象,构成了其文化的特殊性,是良渚文化综合体的最高代表。有研究表明,良渚人属于古史记载中的东夷集团,即蚩尤部落集团中的九黎部落联盟,良渚人就是九黎族中的羽人或羽民。良渚文化玉器上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神秘图案,酷似蚩尤。良渚文化的石戉非常发达,表明良渚人好战强悍。

高度发达的良渚文化,在距今约4000年前衰落消失。虽然其原因众说纷纭,但气象学、环境考古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分析了气候变迁和史前文化消长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周昆叔《环境考古》一书研究提出,“长江三角洲的新石器遗址中往往可以看到洪泛沉积物,造成文化断层,分别发生在距今8200、7800、7600、7500、6500—6200、6100、5600—5500、5100—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