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1:45: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

③迁移流与反迁移流。每个主要的迁移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迁移流。 ④城乡居民迁移倾向的差异。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有迁移性。

⑤性别与迁移。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富有冒险和长距离的迁移主要以男性为主,且移民的年轻化的倾向明显。

⑥经济发展与迁移。交通运输工具与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人口迁移量增加。 ⑦经济动机为主。迁移的方向主要在城乡间,主要动机是经济利益为主。

15、民族的概念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民族是一种文化现象。

16、民族的特征

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17、民俗的概念

民俗即是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8、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1)现代农业的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消费的。

(2)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低得多。 (3)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4)现代农业农场规模,比一家一户为生产规模大得多,且这种趋势仍在增加。 (5)现代农业生产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程度高。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

19、现代农业的类型(六大类型)

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20、农业区位论的概念

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2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农业圈

形成6个农业圈:自由农作带;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物农作带;三圃农作带;畜牧带

第6章 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22、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出现的纺织工业,产生和发展了钢铁工业、采煤工业、运输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

23、北美工业带

1)新英格兰区 2)中大西洋工业区 3)摩霍克河谷区 4)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 5)大湖西岸工业区 6)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 7)东南工业区 8)海湾工业区 9)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 10)西海岸工业区

24、欧洲工业带

1)英国工业区 2)莱茵-鲁尔工业区 3)莱茵中部工业区 4)意大利北部工业区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

25、俄罗斯和乌克兰工业带

1)中央工业区 2)伏尔加工业区 3)乌克兰工业区 4)乌拉尔工业区 5)库兹涅茨克工业区

26、日本工业带

1)京滨工业区 2)阪神工业区 3)中京工业区 4)北九州工业区

27、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1)工业产品需求不旺 2)工业生产生产能力过剩 3)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 4)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

第7章 聚落和城市化

28、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29、城市化的基本概念(3个转化)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30、城市化的进程 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中心市区的城市化 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住宅的扩展与城市化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

3)郊区的城市化

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城市网络化 4)逆城市化(回答概念和原因)

31、逆城市化的概念和原因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原因: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人们为了脱离大城市的居住不舒适性,追求纯粹的田园式居住环境,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工业选址的限制因素减少,工业企业为了追求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价格,把企业布局在小城镇。

32、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

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33、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模型 提出 同心圆模型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 伯吉斯 于1929年提出 划分 1.中心商业区; 2.过渡带; 3.低收入居住带; 4.高收入居住带; 5.通勤带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

扇形模型 美国土地经济学家 霍伊特 于1939年提出 1.中心商业区 2.批发和轻工业区 3.低收入居住带 4.中收入居住区 5.高收入居住区 多核模型 美国地理学家 哈里斯和乌尔曼 于1945年提出 1.中心商业区 2.批发和轻工业区 3.低收入居住带 4.中收入居住区 5.高收入居住区 6.重工业中心区 7.市郊商业中心区 8.市郊居住中心区 9.市郊工业中心区

34、城市化的机制(论述题)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化形成的第一前提。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化,按照这种狭义的概念,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