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8:07: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经典诵读 《论语》教案
第一课时《论语》
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个平凡的老头儿,除多读了些书、多带了些弟子以外,我看和我们家邻居张大爷、李大爷的面孔差不了多少。说孔子是个老头儿,决无不敬之意。正是有了这些普通老头儿的一面,孔子才是真正的孔子,才是一个活生生的孔子,才是一个可以靠近的孔子。假如能和他住在一起,我们可以在春天邀请他一块儿去河里游泳,然后一块儿躺在岸上晒晒太阳。只要手头没有急事,这个小老头儿肯定会欣然同行。
二、简介《论语》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三、学习“学而篇七章”其中一则。(P4第三篇) 1、根据拼音读正确:
(媒体出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学生自读,正音。特别对“悌”的读音强调。 2)学生互相读,做到读通顺、读连贯。 3)指名反馈,教师评价。 2、了解大意。 1)指名读大意。
2)提供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3)在理解的含义上诵读。 4)配乐诵读。
四、学习“为政”篇(书P6第二篇)
1、媒体出示: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正音,让学生将短文读正确、通顺。 3、理解含义: 译文: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解读:
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五、自主学习
1、鼓励学生自己分组学习《学而二篇七章》以及《为政篇二章》。 1)集体用不同形式读原文。 2)谈谈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可在书上圈划) 2、小组交流自学的成果。 六、布置作业:
1、自学P6~14上内容,并诵读。
2、将自己喜欢的一则摘抄下来,制作成小小读书卡。
第二课时
一、 交流上节课课后作业反馈情况:
1、 指名学生交流,可展示作业小小读书卡。 2、 教师评价。 二、 新授《论语》
1、继续学习《论语》中《阳货篇四章》。
出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正音初读。
2)小组内互助读正确、通顺。 2、学习译文部分,促理解。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
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补充: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3、反复诵读,促进理解。 三、学习《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