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建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3:49: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建设

作者:董晓玲

来源:《今传媒》2018年第03期

摘 要: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新闻实务的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需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改革道路。本文从媒介融合背景下采访与写作课程面临的新挑战入手,以期为高校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采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分类号: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162-02

新闻学专业是一个注重实践的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实务里的重头戏,是整个学科体系里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数据新闻、机器人写作等的兴起,这门课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教学是使用教材进行讲解,但由于教材更新速度慢,无法与业界保持一致,教师仅靠几本教材已无法跟上新闻学学科前沿,对新媒体环境下采访与写作的认识无法与现实对接,因此课堂也枯燥无味。[1]

其次,新闻学专业教师大都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工作,对业界缺乏了解,也很少有实践经验,因而无法很好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练习,课堂也是照本宣科,无法与时俱进,同时,大多数院校对教师有一定的科研要求,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不是以传统的教学为出发点,这也促使教师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科研上而不是想办法促进课堂教学。

再次,据官方数据统计,截止2017年12月,我国网民高达7.72亿,而手机网民达7.5亿,占97.5%。学生人手都有手机,从手机上获得的资讯成为他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手段,这也促使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提不起兴趣。

最后,学生的新闻实践大都在寒暑假或者大四进行,与课堂教学无法紧密衔接,使实践实习大都沦为一种形式主义。

二、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新时期为了适应新媒体发展的发展,许多院校对新闻学专业做了调整,如国外很多院校开设了数据新闻专业,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在新闻学专业下设置了数据新闻方向。据不完全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计,自2011年开设新媒体专业以来,截止2017年已经有169所院校开设新媒体专业。新媒体背景下专业所作的调整是为了紧跟业界的变化,同时这一变化对传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传统的教学是给报纸、广播、电视培养人才,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教学已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用人单位的要求。如2017年四川广播电视台招聘新媒体人才要求,要求语言功底强,可独立策划、撰写稿件、独立剪辑,同时利用全媒体终端设备进行全面发稿。这对记者的采写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向纸质媒体提供稿件,还要向手机报,电子移动客户端及户外媒体视频提供稿件。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程训练中,面对同一个新闻时,学生至少写三篇稿件,放到不同网站、广播电视媒体和纸质媒体。

其次,在媒体竞争逐步加大的形势下,还要加强新闻采写的日常教学。如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大篷车课程,在课上和课下让学生进行新闻采写的实训,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日后从事新闻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点很值得借鉴。当下,在手机媒体时代,写作往往只要求140个字,学生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碎片化写作的习惯,对传统的消息写作、深度报道望而生畏。事实上,在从事新闻行业后,对新闻写作的要求很高,因此,即便新闻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日常的新闻采写教学环节中,还是要求学生打实基础,以便今后更好的进入工作岗位。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改革

针对新媒体时代新的要求,对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建立多样化的教师引进机制及考察方案

首先,聘请一线记者进校园。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性很强,相对于没有从业经验的高校教师而言,新闻业界从记者的经历及实战技巧对学生更加有吸引力,如清华大学就引进一线名记者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题讲座,使学生能在案例中理解理论,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利用当地人脉资源,聘请一线记者为兼职教师,与这些媒体也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拓校外实习通道;其次,实行多样化的教师考察方案。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与科研挂钩,因此,即便是实践性很强的新闻专业,招聘的老师也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和硕士,进入高校后一个主要任务是搞学科研究,同时,这些教师职称的晋升对科研论文的要求也很高,大多数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写科研论文上,在教学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鉴于这种情况,建议高校实行“双轨制”,适合搞科研的教师走科研型路线,另外一些教师走教学型路线,这样能集中精力把教学搞上去,也符合新闻学课程实践的特点。 (二)充分利用实验室及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

首先,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及多媒体教室,要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如在采访课堂上进行情景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自由发挥,进行采访模拟训练。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多媒体不仅仅表现为课堂上的PPT,还可以在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访课堂上引入经典的采访视频,让学生进行学习、探讨。如引进柴静经典的几个采访视频,让学生观摩,指出采访成功的原因及采访中存在的问题;引进《面对面》栏目里采访的一些热点人物,让学生提前写好采访大纲,做好采访策划,然后再观看视频,换位思考,进行探讨;引进中国人民大学张征老师有关新闻采写的视频等,这样就解决了学生课堂觉得枯燥的问题,也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识。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首先,将案列教学法融入贯穿课堂。新闻采访及写作有许多经典的案例,如每年中国记者协会都会评选出中国新闻奖,在课堂上可以将获奖作品融入教学。[3]例如,在讲到新闻采访观察时,可以让学生先在历年获奖作品里,找相关作品进行分析。教师在备课时,也要积极查询最新资料,找两篇经典案例,自己先吃透,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为什么这篇作品会获奖,一篇作品写的好好在哪,通过提问学生也能更好的参与进课堂。在讲到新闻写作时,除了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外,最主要让学生进行训练。如就一个新闻加一个双标题,将一篇较长的通讯稿改为消息。因为课堂讲解只是让学生了解了理论,这些理论不会落到实处,只有经过练习,学生才能意识到看与写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其次,设置模拟场景教学法进行训练。由于学生实践机会有限,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场景设置进行演练。例如每年3月份都召开两会,两会有答记者问,可以让其中一小组学生进行有关采访技巧的练习。学生扮演新闻发言人及发布会主持人、记者、摄像等相关角色,进行采访提问,在实地演练结束后,学生探讨采访心得,如采访提问时,是否做到了提问精炼,如果没有取得采访机会,应该怎么办,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文字稿作品,以提高采访和写作的技能。 (四)开拓学生实践平台

首先,建议使用校园媒体资源,让学生进行采写训练。例如,每所大中专院校每年都有大型的招聘会,教师要在招聘会前,组织学生做好训练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好采访大纲,每组采访嘉宾进行预订分配,其中两组采访招聘人员,其中两组采访应聘学生,还有一组采访校方领导等,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采访,激励学生主动采访,在完成采访后,每组交一篇新闻稿。在课堂上大家共同评选做的比较好的稿件。其实,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很多问题,如,由于没有经验,不敢上前提问;由于不了解国家政策,提问问题不恰当;提问时一直低头做记录,使采访陷入尴尬;平时没有经过写作训练,写出来的新闻稿不像新闻等。还有类似的学院活动,如院校每年的运动会,做一份采访大纲,为了节约采访成本,准备采访那些人,准备提哪些问题。院校每年的开学季,毕业季等,可以训练的内容有很多,只要多让学生参与,采写水平自然会提高;其次,利用校园的多媒体平台,让学生展开实践。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校报、广播电视台及多媒体运营中心、官方微信平台等,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教师要与校方做好沟通,建立长期的合作,让学生参与进相关媒体的运营,不仅包括采访,写稿子,编辑,还有日程媒体的运营等,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实践的机会。 (五)灵活建立学生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