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9 3:57: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诗歌鉴赏专题--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诗歌中的常见的思想内容; 2、熟练掌握该考点的解题技巧。 【复习重点】梳理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考点阐释】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在一起。 【课前自习室】

一、评价主旨类常见术语 术语 解释 言近旨远

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义丰

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言在意外

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言表达得含蓄,耐人寻味。 二、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 按诗歌体裁分类

(一)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主题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常用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淡泊、浅淡、闲逸、深远、冲和、清明、朗润、清朗、幽深、幽静、恬淡…… 鉴赏重点

景物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主题

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思想感情

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

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常见意象

金河、玉(门)关、青冢、轮台、龟兹、黄河、黑山、楼兰、羌笛、阴山、孤城、疆场、沙场、燕山、匈奴、无定河、塞下、狼烟、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单于、吐谷浑、胡笳、胡、羌 、羯、夷

李广(飞将军)、龙城、烽火、金鼓旌旗、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常见风格

雄浑、恢弘、雄伟、浩瀚、雄伟、辽阔、壮美 雄奇、苍劲、高远、悲壮、豪迈。

(三)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思想感情

表达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的鉴赏术语

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 凭古吊今、怀古伤今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

(四)别离贬谪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或折柳相送或高歌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这类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一般而言: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别绪是指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 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常见意象

长亭、南浦、灞桥、杨柳、美酒等。

(五)思乡怀远诗: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基本主题

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常见的表达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抒情角度

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六)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