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赫兹实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20:56: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弗兰克—赫兹实验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Bohr)提出了原子能级的概念并建立了原子模型理论。 该理论指出,原子处于稳定状态时不辐射能量,当原子从高能态(能量Em)向低能态(能量En)跃迁时才辐射。辐射能量满足

?E = Em?En (1)

对于外界提供的能量,只有满足原子跃迁到高能级的能级差,原子才吸收并跃迁,否则不吸收。 1914年德国物理学家弗兰克(J?Franck)和赫兹(G?Hertz)用慢电子穿过汞蒸气的实验,测定了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从而证明了原子分立能态的存在。后来他们又观测了实验中被激发的原子回到正常态时所辐射的光,测出的辐射光的频率很好地满足了玻尔理论。弗兰克—赫兹实验的结果为玻尔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

玻尔因其原子模型理论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弗兰克与赫兹的实验也于1925年获此奖。夫兰克——赫兹实验与玻尔理论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目的

1、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2、证实原子能级的存在,加深对原子结构的了解; 3、了解在微观世界中,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几率。 二、实验仪器

DH4507智能型弗兰克-赫兹实验仪,BY4320G示波器 三、实验原理

夫兰克一赫兹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阴极K,板极A,G1 、G2分别为第一、第二栅极。

K-G1-G2加正向电压,为电子提供能量。UG1K的作用主要是消除空间电荷对阴极电子发射的影响,提高发射效率。G2-A加反向电压,形成拒斥电场。

电子从K发出,在K-G2区间获得能量,在G2-A区间损失能量。如果电子进入G2-A区域时动能大于或等于eUG2A,就能到达板极形成板极电流I.

电子在不同区间的情况:

1. K-G1区间 电子迅速被电场加速而获得能量。

2. G1-G2区间 电子继续从电场获得能量并不断与氩原子碰撞。当其能量小于氩原子第一激发

1

灯丝电压 氩原子 电子 I A 微电流仪 UGA 2G2 UGK 2G1 UGK 1K 图1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图

态与基态的能级差?E=E2?E1 时,氩原子基本不吸收电子的能量,碰撞属于弹性碰撞。当电子的能量达到?E,则可能在碰撞中被氩原子吸收这部分能量,这时的碰撞属于非弹性碰撞。?E称为临界能量。

3. G2-A区间 电子受阻,被拒斥电场吸收能量。若电子进入此区间时的能量小于eU GA则不能达到

2

板极。

由此可见,若eUG2K

若eUG2K=?E则电子在达到G2处刚够临界能量,不过它立即开始消耗能量了。继续增大UG2K,电子能量被吸收的概率逐渐增加,板极电流逐渐下降(如图2中ab段)。

继续增大UG2K,电子碰撞后的剩余能量也增加,到达板极的电子又会逐渐增多(如图2中bc段)。

若eUG2K>n?E则电子在进入G2-A区域之前可能n次被氩原子碰撞而损失能量。板极电流I随加速电压UG2K变化曲线就形成n个峰值,如图2所示。相邻峰值之间的电压差?U称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氩原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间的能级差

I (nA)

a bc

O U1 U2 U3 U4 U5 U6 U7 图2弗兰克-赫兹实验UG2K UG2K(V)~I曲线

?E= e?U (2)

四、实验内容

测量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通过UG2K~I曲线,观察原子能量量子化情况,并求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五、实验操作步骤

1.将面板上的四对插座(灯丝电压,UG2K:第二栅压,UG1K:第一栅压,UG2A:拒斥电压)按面板上的接线图与电子管测试架上的相应插座用专用连接线连好。微电流检测器已在内部连好。将仪器的“信号输出”与示波器的“CH1输入(X)”相连;仪器的“同步输出”与示波器的“外接输入”相连。

注意:各对插线应一一对号入座,切不可插错!否则会损坏电子管或仪器。 2.打开仪器电源和示波器电源。

3.“自动/手动”挡开机时位于“手动”位置,此时“手动 ”灯点亮。

2

4.电流档为10?9A、10?A、10?A和10?A。开机时位于“10?9A”本实验保持此档不变。

5.按电子管测试架铭牌上给出的灯丝电压值、第一栅压UGK 、拒斥电压UGA、电流量程I预置相

12应值。按下相应电压键,指示灯点亮,按下“∧”键或“∨”键,更改预置值,若按下“<” 键或“>” 键,可更改预置值的位数,向前或向后移动一位。

6.电子管的加载。同时按下“set” 键和“>” 键,则灯丝电压,第一栅压,第二栅压和拒斥电压等四组电压按预置值加载到电子管上,此时“加载 ”指示灯亮。注意:只有四组电压都加载时,此灯才常亮。

7.四组电压都加载后,预热十分钟以上方可进行实验。

8.按下“自动/手动”键,此时“自动 ”灯点亮。此时仪器进入自动测量状态。

9.在自动测量状态下,第二栅压从0开始变到85V结束,期间要注意观察示波器曲线峰值位置,并记录相应的第二栅压值。

10.自动状态测量结束后,按“自动/手动”键到“手动”状态,等待5分钟后进行手动测量。 11.改变第二栅压从0开始变到85V结束,要求每改变1V记录相应I 和UG2K.

值,注意:在示波器所观察的曲线峰值位置附近每0.2V记录相应IA 和UG2K值,不少于10个点。 12.实验完毕后,同时按下“set ”键 +“< ”键,“加载 ”指示灯熄灭,使四组电压卸载。 13.关闭仪器电源和示波器电源。 六、数据处理要求

1.作出UG2K~I曲线,确定出I极大时所对应的电压UG2K. 2.用最小二乘法求氩的第一激发电位,并计算不确定度。

UG2K?a?n?U (3)

最小二乘法公式是一个数学的公式,此处所讲最小二乘法,专指线性回归方程! a=(Σxy-ΣxΣy/N)/(Σx^2-(Σx)^2/N) b=y(平均)-a*x(平均)

式中n为峰序数,?U为第一激发电位。 思考题

1.I 的谷值并不为零,而且谷值依次沿UG2K轴升高,如何解释? 2.第一峰值所对应的电压是否等于第一激发电位?原因是什么? 3.写出氩原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的能级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