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2-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9:17: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翅鸭全席》、《龙江三宝宴》、《松花湖鱼宴》、《野意火锅宴》等。 茶叶蛋和面包佐餐,一次“小酌”往往几小时。

(附加资料)。最有名的菜式是“小鸡炖口蘑”

【18】

二、京津饮食文化圈

京津饮食文化圈是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并辐射到周边地区的饮食文化圈。

从元代起,北京相继成为各朝代的都城,元、明、清均建都于此,因此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至明末,北京人口已达到70余万。蒙古、汉、满、回等各民族的交融,构成了北京饮食文化的汇集南北风味,而后自成一家的特点。

【19】

天津历来被视为北京的门户,是控制东、南、北三面的运河枢纽。在经济、政治、交通和文化上于北京的联接非常紧密。元代以来,特别是明中叶以来,天津和北京的经济已经连为一体。是“舟楫之所式临,商贾之所萃集”的漕运、盐务、商业繁盛发达的都会。明代灭亡,相当一部分宫廷御厨流入津门,宫廷饮食开始在天津流行。清代康熙年间,随着一批政府衙门迁移至天津,天津开始出现了最早的饭庄。(查阅相关资料)。民国前期,清朝皇族,潦倒贵族大批移居天津,再加上西方列强的侵入,因此津门中买办、官僚、军阀、洋行云集,饮食业空前繁荣,成为京津饮食文化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菜起源于民间,得势于地利,因其是退海之地,古有九河下梢之说,盛产

6

鱼、虾、蟹、民间素有“吃鱼吃吓,天津为家”的说法。

【20】

有代表性的天津风味菜肴八大碗、四大扒、冬令四珍,

【21】

三、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圈

这一文化圈在地域上大致包括陕、晋大部以及豫、陇(陕西与甘肃交界一带)、青、宁诸省在饮食文化上较为接近的地区。这是中原文化最源远流长的地区之一,从史前一直到北宋时期,都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金灭北宋,才逐渐走向衰落。

该饮食文化圈以农业为主。五谷和蔬菜种植都十分发达,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区域。该文化区的主食为面食。(见教材P51)。另外肉食主要是猪、牛、羊等家畜。

【22】

四、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圈

大致包括山东以及晋、豫、冀、皖、苏部分地区。以山东为主,古代为齐国和鲁国坐在地,故又称齐鲁。

这一地区在史前有着灿烂的文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其代表。在三代时期主要是齐鲁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形成以鲁国为核心的黄河下游文化。儒家文化就产生于此。

该地区饮食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性,这是由于该地区政治、文化、交通、商业均十分发达,社会阶层多。因此既有王公贵族的穷奢极欲,又由于人口众多,耕地相对较少,所以民艰于耕。普通百姓的

7

饮食十分简朴。食物以五谷杂粮,寻常菜蔬为主,在胶东地区海鲜十分丰富。最著名的主食就是煎饼、大葱。(见教材P52)

【23】

【按:根据徐文苑等人的观点,上述饮食文化圈大致上可以划分成同一个饮食文化区,共同的特点就是民风简朴,不尚奢华,食风庄重、大方,有所谓“堂堂正正不走偏锋”之称。最有创造的就是面食,其中又以山西为最,日本汉学家评价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华北,华北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太原。”面食的著名品种有抻面、刀削面、小刀面、拨鱼面等】

【24】

五、中北饮食文化圈

中北饮食文化圈的基本特点是历史上地域文化变量较大而且比较频繁。主要是以游牧和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草原文化类型。在16——17世纪以前,这一文化圈大致包括了当时中国长城以北,从东北直到大西北的一条非常广阔的游牧文化带。在今天,主要指以内蒙古为中心,包括毗邻的东北三省、宁夏、陇、青新等省区既不在内的畜牧业地区,并且与东北和西北地区有着深入的文化交叉。(见《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这一地区在中国古代相对中原地区而言,被称为“北蛮之地”,司马迁曾经对当时该地区的主要的民族匈奴做了细致的描述。主要特点就是,日子好的时候,放牧、打猎为生;遇到灾年,则依靠武力掠夺为生。

8

【25】

六、西北饮食文化圈

西北饮食文化圈以今天的新疆地区为主,包括陇、青、藏等一部分毗邻地区。

西北饮食文化圈的第一个特点是地广人稀。汉代时期这一文化圈大致从河西四郡,阿尔泰山脉以南,西至巴尔喀什湖,南到秦岭的广大地区。汉代统称“西域”。

第二个特点是少数民族多而且分布广。(见教材P48)。第三个特点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原因,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对当地饮食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个特点是宗教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刻。10世纪前,这里的宗教分别有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xian 先)教、佛教等。到10世纪末,伊斯兰教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饮食中表现出浓厚的伊斯兰教饮食文化的特征。其主要的少数民族除了俄罗斯、锡伯、欲固、土族外,都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的食规。“禁血生、忌外荤”,不吃肮脏、丑恶、可憎的动物的血液。过“斋月”,故而清真风味的菜点炸主要地位。肉食以羊、鸡为大宗,间有山珍野菌、淡水鱼和海鲜很少。烹饪技法多是烤、煮、烧、烩。嗜酸辛,重鲜咸。菜型上追求自然,不刻意雕琢。饮食习惯上,夏冷冬补,极为好客。

【祆教就是波斯的拜火教,在古代波斯被封为国教,它和尼摩教还有景教都是源自西亚的宗教,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我国,在唐朝时达到鼎盛,此三教派在唐朝合称番外三教,在唐朝得到了国家

9

的尊重,并得以传播,后来逐渐在我国失去地位,一部分北传,被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吸收,至于在西亚则因为伊斯兰教的崛起逐渐失去地位。】

【26】

七、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圈

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大部,亚热带地区、地形以丘陵、低山、平原为主,水面众多。热量、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文化和印纹陶文化,就已经学会了种植谷物、饲养牲畜,并制作使用陶器烹制食物。三代时期,长江中下游文化迅速发展,随着楚国的建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原和蛮夷结合的荆楚文化。其饮食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具体划分,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

【27】

(一)楚国时期的饮食文化特征

1. 食材丰富,稻米、水产品、蔬菜、畜禽等原料均有 2. 饮食器具发达、精美。主要有青铜器、漆器

3. 精良的烹调技术,由单纯的用水为介质烹调发展到用油煎、炙的方法

4. 膳品制作一筵宴的考究精美

《楚辞.招魂》描述了宋玉祭奠屈原的一桌酒菜,包括: 大米、小米、二麦、黄梁、 牛蹄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