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4:28: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课堂教学论文有效沟通论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有效性
问题探析
【摘要】作为管理的核心,沟通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良好的沟通可以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保证教学质量。作为课堂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师不仅要重视影响师生沟通的因素,还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有效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宁的课堂气氛。师生如何有效的沟通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实践表明: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更是教师提升自身形象、赢得尊重和爱戴的需要。
1.师生沟通的障碍及其原因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之间仿佛隔着一堵高墙,学生有牢骚和不满:为什么老师总是不理解我们、关心我们,为什么老师对我们这么“冷漠”?教师也有教师的不满和失望: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好好学习,为什么学生不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不满和对抗在师生关系中表现的很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前提不平等
我国历来强调“师道尊严”,甚而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这些原本只是出于对教师的尊重,但久而久之却转化成为一种畸形的师生观,因而形成了习惯性的心理定势——教师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家长心理状态,学生相应存在自卑或戒备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安或恐惧心理,无法大胆、坦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期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而完成既定的目的必须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高质量的沟通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可见,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虽然希望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能保持稳定、平和的态度,但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采用家长式自我心态,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从学生方面看,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意识和成人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希望在与教师交往中,教师不是总是教育、批评甚是训斥的父母沟通态度;而能以平等的心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同样也是他们对与教师沟通的理想期待。
学生虽然在学识、经验和阅历上可能不如教师,但是在人格上,师生双方是平等的。师生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才可能进行良好的沟通。
1.2学生期待与行动存在差异
中国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从中学时代班主任及课任教师保姆式教育进入大学自我管理。入学初期,他们与老师的沟通状态是典型的儿童状态,以冲动和变化为标志,希望得到老师的批准,更喜欢立即回报。但是从生理的角度,他们又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两者的矛盾导致了他们期待与行动的差异。在实际的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并不像人们理想中的那样,绝对地互相尊重、热爱,互相得到双方需要的满意回报。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应该如其他沟通一样,双方在彼此尊重、互相宽容,积极行动等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
1.3沟通中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
沟通总是会产生要求,它总是要求接受者要成为某人、完成某事、相信某种理念,它也经常诉诸激励。换言之,如果沟通能够符合接受者的渴望、价值与目的的话,它就具有说服力。反之,可能一点也不被接受,或者受到抗拒。人际沟通理论认为,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如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技巧、倾听的技巧、建立关系和增进关系的技巧等是人际沟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学中,许多教师很想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但由于实际的问题太灵活、太琐碎,教师缺乏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从而会按照自己通常的习惯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