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5:03: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当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与生产力的日益扩大使得人类对自
然界的资源利用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些自然资源在促进人类向前发展,给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破坏。无限制的物质需求增长,已经超出了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自然界正在以一种报复式的反馈方式警告人类,各种自然灾害不断侵蚀人类生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如何维护好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现今乃至将来都必须重视的事情。
一、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国土资源安全方面。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国土面积全球第三,但是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2)水资源安全问题。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七大水系有1/3以上河段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向国人敲响了警钟。
(3)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排放、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工具尾气等。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
氮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居民民用生活使用炉灶、采暖锅炉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有害物质,污染空气。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烧煤或石油,产生的尾气也直接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4)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农业生产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农村工业污染三个方面。农业生产污染:化学物质污染问题突出,农民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用量远超发达国家的单位面积使用量。而且由于利用方式不科学,导致化肥的利用率很低,残留的化肥造成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板结。农村生活污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大量的生活垃圾产生,但是由于农村基本上没有专门处理垃圾的设施。因此,大量的垃圾丢弃在河流或野地里,严重危害着生活环境,对水体和土壤造成很大的污染。农村工业污染:随着城市对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加上企业考虑用地成本等因素,不少城区的企业开始迁址农村,但是这些企业并不关注排放物的处理问题,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
二、 生态环境问题原因
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人为因素更为主要的作用。
一、原生环境问题
这是由自然环境的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如西北地区干旱、多风、土壤风蚀强烈;南方多暴雨,广大丘陵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这是经过较长自然蕴蓄过程后发生的,主要受自然力操纵。
二、次生环境问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生态问题,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原始积累”不可逾越的过程。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在原始积累的时候,将生态问题转嫁给殖民地,而我国在该阶段,只能自己消化。
(2)工业化压力。
我国工业化起步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3)人口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具有农村人口多,新增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均衡等特点。这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4)发展思想的偏差
由于认识的历史局限性,长期以来,未能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得思想未能贯彻实施。在处理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直采取的是“重用轻养”,只开发、不保护的态度。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派生的“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经济政策,助长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思想和掠夺式地开发资源的盲目行为,都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5)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生态破坏。农业生产普遍采用大水漫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矿产资源开采的回收率很低,损失浪费严重。铁路、公路等建设,大量开山取石、铺路搭桥中,由于管理和运作不善,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6)政府与执法部门生态保护工作不足。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全国性的生态环境检测网络,不能对环境现状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一些部门单位监督不力、执法不严,使许多环境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加剧生态退化。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些产业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缺乏国家支持,41%保护区未建立管理机构,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还不完善。
三、 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解决方法
(1)生态保护要尊重自然规律。自然界各环境要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按照特有规律运动。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如沙漠、森林、草原、山地、河流都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对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应加大治理力度,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