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10:26: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2.5 判断可数集

要判断一个集合A是否为可数集,大致有如下方法:

方法一. 按照可数集的定义, 若A为有限集,则A一定是可数集,否则若A可与自然数集之间存在一个1-1映射,则A为可数集。

方法二. 若A中所有元素可某种规律排列出来,则A是可数集。 方法三. 若A是两个不相交的可数集的并集,则A是可数集。 方法四. 若A是某个已知是可数集的集合的子集,则A是可数集。 方法五. 若A是可数无穷多个可数集合的并集,则A是可数集合。 方法六. 若A是两个可数无穷集合的笛卡儿乘积,则A是可数集合。 例1.2.5 证明全体整数做成的集合是可数集。 证法一:建立自然数集到整数集的映射σ如下:

?x?1??x?2x?x?2|x|?1?若x?0若x?0 若x?0显然,σ是自然数集到整数集的1-1映射。因此,整数集是可数集。

证法二:因整数集可排成如下次序: {0,1,-1,2,-2,3,-3,……}, 所以,整数集是可数集。

证法三:因自然数集{1,2,3,……}是可数集,所以将该集合中每个元素加负号得到的集合{-1,-2,-3,……}亦是可数集,{0}是有限集,当然可数,因此,这三个互不相交的可数集合的并集,即整数集,仍是可数集。

证法四:若已知有理数集合是可数集,则由于整数集是有理数集合的子集,因此,整数集是可数集。

由此例和方法五还知,Z×Z也是可数集。

1.2.6 部分序关系

求部分序集的极大元、极小元、最大元、最小元、上确界、下确界、Hasse图的画法等,难度不大,只要基本概念清楚就能解答。

例1.2.6 设?,?是集合A上的二元运算,对任意a,b,c? A,满足: (1)(a?b) ?c=a?(b?c), (a?b) ?c=a? (b?c); (2)a?b=b?a, a?b=b?a;

(3)a?(b?a)= a, a?(b?a)= a。 现在定义A上的关系“≤”如下:

a≤b ? a?b=a,

试证明:

① ≤是A上的部分序关系;

② 对任意a,b?A,{a,b}均有一个上确界和下确界。

6

证明:①只需证明≤具有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由题设“≤”关系的定义知,a≤b ?a?b=a,故 a≤a ? a?a=a,因此要证明≤具有自反性,只需证明a?a=a。

而a?a = a?(a?(b?a)) 由(3)的第2式 = a?((b?a)? a) 由(2)的第2式 = a 由(3)的第1式 因此,a≤a,≤具有自反性。

对任意a,b? A,如果a≤b且b≤a,由“≤”关系的定义知,a?b=a,且b?a=b,再由(2)的第1式知,a?b=b?a,,故a=b。因此,≤具有反对称性。

对任意a,b,c? A,如果a≤b且b≤c,由“≤”关系的定义知,a?b=a,且b?c=b,故 a?c=( a?b) ? c

= a?(b?c) 由(1)的第1式 = a?b

=a,

因此,a≤c,≤具有传递性。 综上,≤是A上的部分序关系。

② 对任意a,b? A,

a?(a?b)= a?(b?a) 由(2)的第2式

= a, 由(3)的第1式

即,a≤a?b。

b?(a?b)=b, 由(3)的第1式 即,b≤a?b。

故a?b是{a,b}的上界。

若c是{a,b}的上界,即a≤c,b≤c,则有a?c=a,且b?c=b,所以, a?c=(a?c) ?c

=c?(a?c) 由(2)的第2式 =c, 由(3)的第2式 同理,b?c=c,故

(a?b)?c= a?(b?c)= a?c=c,所以, a?b)?c=(a?b)?((a?b)?c) =(a?b)?(c ?(a?b)) 由(2)的第2式 = a?b 由(3)的第1式 因此,a?b≤c。综上,a?b是{a,b}的上确界。

对任意a,b? A,

(a?b)? a = a?(b?a) 由(1)的第1式

= a?(a?b) 由(2)的第1式 =(a?a)?b, 由(1)的第1式 = a?b 由≤的自反性

所以,a?b≤a。

(a?b)? b = a?(b?b) 由(1)的第1式

= a?b, 由≤的自反性

故,a?b是{a,b}的下界。

7

若c是{a,b}的下界,即c≤a,c≤b,则有c?a=c,且c?b=c,所以, c?( a?b)=( a?b) ? c 由(2)的第1式 =a?(b?c) 由(1)的第1式 = a?(c?b) 由(2)的第1式 = a?c

= c?a 由(1)的第1式 = c 故,c≤a?b。

综上,a?b是{a,b}的下确界。

不难发现,例1.2.6中的两个运算?和?是对偶的,?是求下确界的运算,?是求上确界的运算,所以,A上的部分序关系又可以定义为:a≤b ? a?b=a。

8

§1.3第一章习题解答

1.3.1习题1.1解答

1设S = {2,a,{3},4},R ={{a},3,4,1},指出下面的写法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a}?S,{a}?R,{a,4,{3}}?S,{{a},1,3,4}?R,R=S,{a}?S,{a}?R,??R,??{{a}}?R?E,{?}?S,??R,??{{3},4}。

解: {a}?S?,{a}?R?,{a,4,{3}} ? S?,{{a},1,3,4 } ? R?,R = S?,{a}? S?,{a}? R?,? ? R?,? ? {{a}} ? R ? E?,{?} ? S?,??R?,? ? {{3},4 }?

2写出下面集合的幂集合 {a,{b}},{1,?},{X,Y,Z}

解: 设A={a,{b}},则?(A)={ ?,{a},{{b}},{a,{b}}}; 设B={1,?},则?(B)= { ?,{1},{?},{1,?}};

设C={X,Y,Z},则?(C)= { ?,{X},{Y},{Z},{X,Y },{X,Z },{ Y, Z },{X,Y,Z}};

3对任意集合A,B,证明: (1)A?B当且仅当?(A)? ?(B); (2)?(A)??(B)??(A?B); (3)?(A)??(B)=?(A?B);

(4)?(A-B) ?(?(A)-?(B)) ?{?}。 举例说明:?(A)∪?(B)≠?( A∪B)

证明:(1)证明:必要性,任取x??(A),则x?A。由于A?B,故x?B,从而x??(B),于是?(A)? ?(B)。

充分性,任取x?A,知{x}?A,于是有{x}??(A)。由于?(A)? ?(B),故{x}??(B),由此知x?B,也就是A?B。

(2)证明:

任取X??(A)∪?(B),则X??(A)或X??(B) ∴ X?A或X?B ∴ X?(A∪B) ∴ X??(A∪B)

所以?(A)∪?(B) ? ?( A∪B) (3)证明:

先证?(A)∩?(B) ? ?( A∩B)

任取X??(A)∩?(B),则X??(A)且X??(B) ∴ X?A且X?B ∴ X? A∩B ∴ X??( A∩B)

所以?(A)∩?(B) ? ?( A∩B)

9

再证?( A∩B) ? ?(A)∩?(B) 任取Y??(A∩B),则Y? A∩B ∴ Y?A且Y?B

∴ Y??(A)且Y??(B) ∴ Y??(A)∩?(B)

所以?( A∩B) ? ?(A)∩?(B) 故?(A)∩?(B) = ?( A∩B)得证。

举例:A={1},B={a}

则?(A)={ ?,{1}},?(B)={ ?,{a}} ?(A)∪?(B) = { ?,{1},{a}} A∪B={1,a}

?( A∪B)={ ?,{1},{a},{1,a}}

可见{1,a}??( A∪B),{1,a}??(A)∪?(B) 所以?(A)∪?(B)≠?( A∪B) (4)对任意的集合x,若x=?,则x??( A-B) 且x?(?( A) -?( B))∪{?}。若x??,则x??( A-B)当且仅当x? ( A-B)当且仅当x? A?x?B当且仅当x??( A) ?x??( B) 当且仅当x?(?(A)-?(B))。综上所述,可知?(A-B) ?(?(A)-?(B)) ?{?}。

4.设A,B,C为任意三个集合,下列各式对否?并证明你的结论。 (1)若A?B且B?C,则A?C; (2)若A?B且B?C,则A?C; (3)若A?B且B?C,则A?C; (4)若A?B且B?C,则A?C。 解:(1)正确;(2)不正确,举一个反例即可;(3)不正确,举一个反例即可;(4)不正确,举一个反例即可。

5.对24名科技人员进行掌握外语情况的调查,其统计资料如下:会英、日、德、法语的人数分别是13,5,10和9。其中同时会英语、日语的人数为2。同时会说英语、德语或同时会说英语、法语,或同时会说德语、法语两种语言的人数均为4。会说日语的人既不会说法语也不会说德语。试求只会说一种语言的人数各为多少?同时会说英、德、法语的人数为多少?

解:设A,B,C,D分别代表会说英、日、德、法语人的集合。由已知条件知: ?A?=13,?B?=5,?C?=10,?D?=9,?A?B?=2,而?A?C?=?A?D?=?C?D?=4,?B?C?=?B?D?=?A?B?C?=?A?B?D?=?B?C?D?=?A?B?C?D?=0, ?A?B?C?D?=24。

对集合A,B,C,D应用容斥原理,并代如入已知条件得方程

24=37-14+?A?C?D?

于是?A?C?D?=1,这说明同时会说英、德、法语的人只有1人。

设只会说英、日、德、法语的人数分别是x1,x2,x3,x4,则

x1=?A?-?(B?C?D)?A?

=?A?-?(B?A )?(C?A )?( A ?D)?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