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5:33: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夏恩荣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48期

【摘要】新课标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但现实教学中仍存在学生阅读量少,课堂主体地位被忽视,以多做练习代替品读的现象。我做了以下的思考及尝试:广泛阅读、注重积累、让阅读贴近学生生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思考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指名了方向。但是,现实总是不尽人意的,在较大一部分初中学校的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是学生阅读量少。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阅读。初中学生课外书,来源少,适合他们读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有些学校为了应 付“两基”验收需要,有那么几百、几千册,但这些书要么是些工具书或七拼八凑的上个时代的书;要么学校把它当做“宝贝”,重点保护在书柜里,学生是难以借到的。初中学生完全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人数相当少,读过鲁迅、冰心现代作品的人更少,更不用说外国作品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高尔基的《童年》了。他们最多为了应付考试看过一些《优秀作文选》、《名著精华》而已。尽管大家明白:“多读多写”乃是学好语文的正确途径,但有多少老师能经常与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体会?又有多少老师能随时把新出版的好书推荐给学生?学生其实是有课外阅读的欲望与需要的。初中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与条件,学生的课外阅读即使有,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一些盗版的武侠小说,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生活小说,就可能放入他们的抽屉,这当然没有什么好的效果。

二是教师以讲代读,成为课堂主人。相当长的时间内阅读教学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苦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亦步亦趋回答问题。浅层次的问题尚可以启发解决,较难的问题则启而不发,只能教师自问自答。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而且,教师往往以标准化解读规范学生的理解,重讲轻读。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繁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的,而绝非是“讲”出来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是以练习代替阅读,枯燥乏味。在教师多讲及“精讲”下,多做练习便配套跟上,不多练就巩固不了夹生的知识,不多练就弥补不了因缺乏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学的知识。于是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篇目、单元测试题,成了教师的法宝。

阅读题本来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诊断和测试的手段,现在却演变成了提高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舍弃对文本的阅读,舍弃了学生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阅读训练纯粹成了技术性的训练,阅读就是为了答题,答题就是阅读训练,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原本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这种方式,是违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养的,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吕叔湘先生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十年上课总时数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正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面对现状,广大同仁都在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进行了以下的思考与尝试:

首先广泛阅读,注重积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形成不了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为此,应首先从阅读的数量着手: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二是规定阅读量。初中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阅读每学年不少于2—3部,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其次,明确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的要求,让学生能够积累课内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并要求学生经常诵读。积累了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必将成为学生终生的营养。

第二让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吕叔湘说过:“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感到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学习与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看云识天气》,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搜集更多材料,来补充课内知识,并自己写一篇文章。教《叶》这一专题,让学生把常见的叶分类整理并作上标签,附上说明,把所学知识转换成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三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阅读教学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我们要培养的是富有创意的读者,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像上讲解课一样,对教学的内容精讲细析,甚至包办学生的思考与分析,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说明文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松鼠》等,语言表达浅显易懂、生动活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大胆放手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进行阅读,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而《散步》、《背影》等课文的立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作者对文中的细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学生在阅读中会有较大的兴趣,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带有一定的问题自行阅读,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使学生得到启发。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避免学生被动等待问题的答案,只是做十分重要的引导,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所学的重点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在质疑中探究学习,如学习《愚公移山》就可这样。碰上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灵活处理,或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或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等信息,多渠道进行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语文阅读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得益彰。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时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和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1] 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2]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