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核心素养在《政治生活》教学中的实施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5:38: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培育核心素养在《政治生活》教学中的实施

作者:方明山

来源:《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年第07期

【摘 要】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后,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课程结构与内容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课程基本理念突出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倡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文章以高一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教学为例,探究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项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达成的。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一词。配合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与内容都进行较了大的调整。课程模块由原来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门必修部分变成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三门必修部分。课程设计从8学分调成6学分。此外,课程方案首次把社会活动列入政治必修课,并占三分之一学时。课程总目标也由三维目标过渡为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某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关于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陈友芳教授指出:“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与观念,在分析情境、应对挑战、发现问题、确认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它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基本素养。”以核心素养为框架,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在逻辑上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政治认同方面,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在科学精神方面,培养有理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在法治意识方面,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在公共参与方面,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下面,笔者结合现行高一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教学,谈谈当前课堂教学中这四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一、“政治认同”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始于认知,教师应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知。阅读是认知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书目设定阅读任务的方法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政治认知。如阅读刘瑜的《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弗朗西斯的《政治秩序起源》(广西师范大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出版社,2012)、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胡绳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民主的含义,了解政治制度的演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研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现实问题,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

体验是走向认同的渠道,学生可以从政治参与中对政治有切身的体验,进而熟悉政治体系、培养政治意识,逐步发展为对政治的认同。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时政知识(如两会的召开、党代会的召开)学习我国重大决策的出台程序;懂得我国的政体和政党制度,帮助学生了解中共的组织架构;通过事理分析、历史条件对比、国情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同党的领导,而不要简单地灌输。政治认同的达成在分析、对比、辩证的思维中实现,远胜过任何灌输、硬塞的形式。此外,还要教会学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社会的一些消极面。

二、“科学精神”素养的渗透和培養

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独立思考、理性思考,培养科学精神。

在学习“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这一框题后,教师引出议题“网络生活中的理性选择”。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教育和学习方式。但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使用互联网,是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例如,对网络的规范和自由问题,人们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思自己的生活经验的过程中进行辨析,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就中学生应当如何使用互联网展开思考。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别人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理由。通过与他人观点的比较,发现哪些观点具有合理性,可以达成哪些共识。结合活动过程进行反思,矫正自己的行为。整个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法治意识”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自内心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主题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养成法治意识。案例教学是以典型案例的基本事实和基本材料入手,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件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评价社会现象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对案例进行质疑、分析和运用。学生在分析真实案例时,对法治就会有真实的感受和切身的体验。

2017年1月29日下午,张某带着妻子和朋友到宁波的雅戈尔动物园游玩,妻子和儿子购票从北门安全进入动物园,张某攀爬动物园的防护墙,钻过铁丝网,最后进入老虎散放区,遭到老虎攻击。该男子被救出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笔者在教学中以“宁波老虎伤人,动物园该不该赔偿”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赛。比赛按照“立论——反驳立论——质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的流程进行。参与者从游客规则意识、动物园警告义务与责任、双方谁存在侵权、有没有违约责任等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感。辩论后让全体学生思考:你今天收获了什么?道德、舆论与法治精神是否一致?每个人应该如何理性地参与其中?学生在思考和反馈的过程中,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了解了现代法治观念,达到了敬畏规则、崇尚法治的效果。这样就成功地将知识教学的课外拓展、延伸和课内核心素养的生成有机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升。 四、“公共参与”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

公共参与可以首先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角色扮演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加深情感体验的过程。

以“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为例,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选举方案,组织一场班级内部的民主选举。这一过程既能让学生主动了解选举的知识,切身感受选举的过程,在制定选举方案时也能融入有关民主决策的实践,为学生学习下一框题奠定基础。在学生的选举结束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思考:如果刚才的选举是现实生活中某个村庄的选举现场,你认为这次的选举结果是否有效?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公民政治参与的依据和政治权利的来源。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知识,同时增强其政治参与热情,也培养其法治意识。课后,继续让学生深入村居和社区,调查村居、社区选举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让其申请成为村居、社区选举的义工,通过义工工作直接体验我国的民主选举制度。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共同标识和魂魄;科学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主观要求;法治意识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認同和科学精神的必然结果。教学中四个方面相互交融,同一个教学内容,同一项教学活动,可以达成多个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教师精心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需要把“知识课堂”提升为“素养课堂”。学科育人,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站在学生中间,让自己的教学活动成为一种适应学生思维的活动体验,让课堂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真实的生活交融在一起,让学生有思有悟,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做到用心参与、敢于尝试、乐于展示,达到认知、情感和素养和谐而充分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