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0:07: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作业三 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下图为在一密封环境中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T1后持续通入无菌空气,酵母菌种群数量将持续上升 B.T2时对应的酵母菌数量为该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C.T2后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与葡萄糖浓度迅速下降有关 D.此实验结果证明酵母菌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都产生CO2 解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乙醇含量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原因。 答案:C 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K值是固定的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K值。“J”型增长是理想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没有K值。 答案:D 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 B.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的农田可能演替成森林 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解析: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内容之一;群落演替的总趋势: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有机物总量(能量)增加、稳定性增强的方向发展,只要此地的自然环境允许,是可能演替成森林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场所,所以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答案:D 4.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B 5.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植丛中 饲养方式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他 的动物 0.42 0.12 0.01 0.45 单养 鱼种a 0.05 0.35 0.05 0.55 混养 0.43 0.23 0.01 0.33 单养 鱼种b 0.40 0.12 0.04 0.44 混养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②单养时鱼种b多出没在池底 ③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 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解析: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充分利用。由表格中单养和混养时检测出的鱼胃内食物可知:单养时鱼种a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鱼种b也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说明单养时鱼种a与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混养时鱼种a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说明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说明混养时鱼种b仍多出没在植丛中。 答案:A 6.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解析: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个体数(曲线b)减少。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改变。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草本阶段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39分) 7. (10分)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弃农从商现象盛行,导致大片耕地落荒,杂草丛生,但现在已有许多地方在杂草丛生之地展开了多种形式的立体农业,收获颇丰。 材料二 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 (1)材料一中的立体农业是运用了群落的__________原理,为充分利用__________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2)材料一中耕地落荒后逐渐形成的演替类型应为__________。 (3)材料二中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对耕地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与裸岩上的演替类型的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2)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农田落荒后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虽然农作物已不复存在,但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仍然留存;还保留有大量草本植物及其他类型植物的种子,这一点与裸岩上开始的初生演替明显不同。 (3)设计城市绿化时应尽量选择当地物种,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合理设计群落的结构,提高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 (1)空间结构 空间和资源 (2)次生演替 (3)群落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逐渐提高 耕地落荒后,农作物不复存在,但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仍然留存,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4)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物种,合理安排比例和空间结构,增加物种丰富度等(合理即可) 8. (10分)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亚马逊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_________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__________。 (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__________而迅速蔓延,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________型曲线。欲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________法。 (3)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下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__________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 ②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结果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福寿螺作为外来物种,引入我国后,由于缺少原产地长久形成的捕食关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会快速繁殖,种群数量的增长接近“J”型增长曲线。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有效地控制其数量增长。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降低卵块的数量,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