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大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 3:05: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心理学复习大纲

1.关于心理学

冯特——心理学科的诞生P1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P2

印度“狼孩” 说明了什么问题?(心理现象的本质) 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P25

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P38

③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P42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 A.冯特 B.弗洛伊德 C.布伦塔诺 D.亚里士多德

从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等资料中分析其心理特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B )。 A.测验法 B.活动产品分析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例如

健康并不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孤陋寡闻”是心理实质的体现。

一般而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2.关于感觉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概念)P46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感觉阈限(课本上是绝对阈限,最好写课本上的) P49

直接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刺激,我们都能给予觉察吗? 年龄越大,人的感觉能力越弱。 电影——感觉后像;瞬时记忆

感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为什么“吃了苦药后,接着喝白开水都觉得甜?” (感觉对比,P51)

为什么“在鲜花店里呆久了,也就不觉得特别香了;在厕所里呆久了,就觉得里面的气味不太臭了?”(感觉适应,P50)

为什么“个头矮的人都不愿站在高个子旁边? ”(感觉对比,P51)

“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 “度日如年、光阴似箭” 反映的心理学现象是什么 --------错觉 P60

3、关于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重点,情境分析)P57

①知觉的选择性(感觉器官接受信息时,会有选择的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 )

1

②知觉的整体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意义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例如

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这是利用了 ( C )。 A.知觉恒常性 B.知觉理解性 C.知觉选择性 D.知觉整体性

为什么“电影拷贝是一系列断续的画面组成的,但我们在影幕上看到的却是连续的画面 ?”(感觉后像)

为什么“不论坐在教室的哪个座位上,我们看到的教室的门总是长方形”? (知觉的恒常性)

4.关于注意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符合什么心理现象?( 注意分配)

上课的时候,教室的门轰隆一声被推开了,同学们不由自主地把头朝向门的方向 。这符合什么心理现象?(无意注意P72 )

排除干扰,努力学习。这符合什么心理现象?( 有意注意)

注意的品质:P77

(1)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也称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的时间特性。 (3)注意的分配:即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对活动任务的认识。 ②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③个体的意志努力。 ④对活动的精心组织。 案例

今天是林老师第一次上公开课,她穿着漂亮艳丽的新衣服提前来到教室,带来了很多直观教具,有实物、模型、图片。进教室后,她把这些教具放在讲台上或挂在黑板上,然后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开始上课了,林老师显得镇定自若,她先宣布了期中考试的成绩,并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在讲课中,林老师言语平静流畅。由于准备的内容十分丰富,她便加快了速度,对讲课内容也不予重复。正当她专心致志地讲课时,发现有个别学生在开小差,她立即点名批评,制止了这种不良行为,然后继续上课。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林老师从容地走出了教室,她想,今天的课效果一定很好。 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理论评述之 。 分析

①这种做法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影响学生集中注意学习的效果。

②根据有意注意的规律,引起有意注意的客观条件有:刺激物强度的相对性;刺激物之间的

2

对比性;刺激物的变化性。主观因素有:人的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价值观决定着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人的心境如何,身体疲劳与否,对事物有无期待,以及过去的知识经验等。 ③它启示我们:

5.关于思维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P110

发散思维: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答案的思维 P115 例如:

“一题多解”可以训练学生的( B )思维。 A.聚合 B.发散 C.抽象 D.直觉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心理定势——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P125

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P126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和现象中获得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P124 动机和情绪——P123 知识经验 ——P124 案例

一说起日本人和德国人,人们很容易将他们和法西斯联系起来;一说起美国人,人们很容易想到冒险和自由主义;一说起法国人,人们很容易想到浪漫情怀;一说起英国人,人们很容易想到绅士风度。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种现象。 分析:

①心理定势。

②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③这说明:(略)

如何培养学生的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做法,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6.关于记忆:

形象记忆—P83 前摄抑制——P101 后摄抑制——P101

遗忘的特点是先快后慢 。P100 案例

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答案提示:无意义材料使用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

3

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1)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 (2)选择适当的识记方法

(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4)及时复习

(5)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

7.关于需要与动机

需要——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紧张状态。(概念)P178 需要是一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P178

动机——由特定目标与内在需要将结合而形成的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明确的内在心理倾向。 P184 四种动机冲突:

双趋式、双避式、趋避式、双趋避式 P136 例如:

既想看足球比赛,又怕因此旷课而受到处分,心里很矛盾 ; 这符合什么心理现象?(双趋式)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P195-196 (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5)适当开展竞赛活动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案例

王老师是一个同学喜爱的老师,平时在课前课后他经常给同学们提一些问题(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让他们思考,这些问题不易不难,同学们只要用点时间思考,总能解决,为此,同学们在王老师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非常有热情。

试从学习动机激发的角度,分析王老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分析

首先,老师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以下原则: (1)问题要小而具体; (2)问题要新颖有趣; (3)要有适当的难度; (4)要富有启发性; 最后,它启示我们:(略)

马斯洛划分的需要层次理论:P180(书本上的第五点认知与审美需要这点不要)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例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