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5:10: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中共嘉峪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围绕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促和谐这一主线,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把握发展大局,创新发展理念,团结一致,奋力进取,共克时艰,实现了经济稳定较快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初步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80亿元,是“十五”末2.2倍,年均增长17.2%;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达到8.2万元,年均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8亿元,是“十五”累计投资的1.5倍;市级财政收入达8.9亿元,是“十五”末2.1倍,年均增长15.7%。

——工业发展呈现新局面。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在发展环境、资源保障、政策扶持等方面全力支持酒钢(集团)公司和重点企业深化改革、做大做强,着力培育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预计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143.5亿元,年均增长18%。酒钢(集团)公司不断拓展领域、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了规模扩张、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效益提升,新增铁、钢、材、电力产能190万吨、200万吨、200万吨和60万千瓦,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名列全国500强第155位。地方工业加快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为主的新兴产业,形成了多元产业体系;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日趋改善,入园企业达14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户,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3.8亿元。“十一五”地方工业新增产能分别为:铁合金13万吨、高活性生石灰25万吨、软质碳黑1.2万吨、水泥15万吨、铁精矿170万吨、球团矿80万吨、硫化碱8000吨、埋弧焊接螺旋钢管6万吨和新型建筑砌块60万立方米等。

——旅游景点出现新变化。制定了《嘉峪关市旅游发展规划》,加大了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开发力度,嘉峪关文物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和紫轩葡萄酒庄园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飞机场改造及国际备降场工程、航站区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开通了到经济发达及旅游热点地区航线。旅游参与性项目和娱乐设施增加,旅游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预计2010年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23.7%,全社会旅游人数达到165万人次,年均增长 21.8%。

——商贸业呈现新特色。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活跃市场、带动消费、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抓手,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政策措施,拓宽了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建成了商业步行街、大唐路餐饮娱乐休闲街两条“特色街”,实施了绿化市场改造、易都摩尔购物中心等项目。液晶电视、数码产品、家用轿车等高档消费品快速进入普通家庭,消费需求增势强劲。预计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亿元,年均增长15.4%。

——城乡建设实现新跨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经营,建成了一批产业、交通、能源、生态、信息以及城乡公用设施等骨干项目,城市供水、供暖、供电及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南市区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旧城区改造步伐加快,新建、改造了55条136公里城区道路,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7平方公里,比“十五”末新增29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7%,比“十五”末提高5.2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0.2平方米,比“十五”末新增13.3平方米。南市区开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相继建成了西部***气象塔、城市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中核四0四总公司和大唐八0三电厂生活基地整体迁建我市。讨赖河两岸7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全面启动,“两湖一河”建成,图书馆、工业园区服务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农村实施了安全饮水、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容村貌整治、农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城乡一体化项目,镇村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新建改造了镇、村卫生院所、三镇综合文化站、20个农家书屋、17个村农民体育活动场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6%;建立了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3%。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继续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完成国家、省、市科技项目328项;全面完成了企业学校移交地方

管理工作,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高中教育形成品牌,走在了全省前列;文化广电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8%,数字电视入户6.5万户;成功举办了奥运火炬传递、省运会、铁三赛等多项体育赛事,西部体育明星城市地位不断凸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社区卫生覆盖率达85%;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达100%;大力开展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落实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工作,城镇实现新增就业人数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2.8%以内;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十五”末的6.5‰降到了5.89‰。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坚持每年办成一批惠民实事,五年累计办理惠民实事97件,有效解决了涉及群众就业、医疗、住房、教育、治安、居住环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6740元,比“十五”末净增6086元,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7860元,比“十五”末净增3110元,年均增长10.5%;恩格尔系数由36.8%下降为34%;汽车消费是“十一五”期间消费的最大亮点,年均新增车辆达3000辆以上。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三区正式挂牌成立;对非公经济扶持力度加大,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资到位 57亿元;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居全省前列,外贸进出口企业3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2户,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达5亿美元。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新成效。加强重点行业、区域的污染治理,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煤气脱硫、污水处理等工程,污水集中处理率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量分别为5273吨和906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降低21.18%,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持续开展了主题鲜明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政府工作水平、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各类群众团体在管理政治及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社会调节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基层民主不断扩大,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保持稳定。 (二)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嘉峪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一是从外部发展环境看,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酒泉—嘉峪关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的全面实施,为我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能力提供了良好机遇。二是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交通及区位优势逐步提升,城市承载力、集聚力、带动力显著增强。三是随着酒钢(集团)公司产能的扩张,产品结构的优化,投资力度的加大,将会有力带动全市经济发展。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华电新能源公司、京城机电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已经在我市进行产业布局、新建园区、发展高端产业,这些投资和产业,必将在“十二五”期间集中释放能量。四是在城市品牌、优惠政策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推动下,商贸、旅游、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将会有快速的增长。特别是以启动民间资本为载体的非公经济,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五是经过不断学习,解放思想,全市干部群众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高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

嘉峪关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土地整理、生态建设成本较高。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整体竞争实力较弱,资源要素制约和环境压力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三是城乡发展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夯实发展基础的任务依然艰巨。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民生和社会保障水平低,就业压力大,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三)阶段特征

一是接续产业进入加快发展期。“十二五”期间,随着不锈钢产业、高载能产业、新能源及装备制造、铬盐化工等重点产

业项目进入加快建设及运营期,将带动全市产业升级。

二是城市建设进入提升期。“十二五”期间,随着南市区讨赖河两岸的开发建设,将带动城市品位、城市品牌效应的进一步提升。

三是城乡一体化进入加速发展期。随着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将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展望未来,既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着力解决发展中突出问题、应对各种艰巨挑战的攻坚破难期。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制定有力的发展措施,突破发展瓶颈和障碍,努力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冶金和能源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以建设“八大基地”和形成“两个中心”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扩大开放,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强项目建设,拓宽投资渠道,扩大居民消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接续产业,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协调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增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落实民生保障各项政策措施,从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性工作抓起,强化社会管理,保持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积极争取成 为全国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优势,采取更加灵活、务实、广泛的合作方式,增强利用省内外、国内外各种资源的能力,推进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对外开放。

(三)发展目标

围绕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预期指标: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全市经济总量达到54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