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探究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9:21: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探究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阜宁县丰唐初中 阮正洪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教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物理教科书的重编,实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探究知识的能力。做好实验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演示实验设法要做好,即使实验室没有的,教师自己要动脑筋,想办法,去完成每一个演示实验。实验演示不仅是一种技术,可以使学生很直观形象地了解物理变化动态,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技巧,从而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定律、法则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实验演示也是一门艺术。当教师把书中的实验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产生神奇的感觉,好奇心、求知欲一并俱来。从而形成对科学美的一种向往追求,当充分准备后全神贯注于观察实验时,学生们会感知许多书本上学不到东西。当实验成功时,学生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就会对探索物理知识、克服困难产生无法替代的动力,就会产生一种由无穷的兴趣引发的自觉学习的意志力和创新的勇气。可以说,实验演示艺术的核心,它在物理实验创新教学中作用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物理教师有责任在实验演示领域中主动探索、积极创新,提高物理实验演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物理实验演示教学的艺术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展示物理现象的美感。实验展示的完美往往非一日之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实验展示的完美手法与理想结果,是教师辛勤劳动与汗水的结晶。任何一位优秀的物理教师,在实验展示的能力提高的过程中,都会有许多经验积累的。本文笔者谨就多年的物理实验演示教学实践,结合物理新课改的要求,对演示实验略叙一二。

物理演示实验要做到四把握

一是把握时机。什么时间开始实验,如何与课程相配合,对此要作出适当安排。因为演示实验主要是给学生观察的,对何时看、看多久、怎么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把握尺度。演示教具,其本身有一定尺度。但有的教具尺度很小,就有必要把关键部位的尺度放大,才能使全班级每个同学都能看的清楚。

三是把握主次。在实验演示中,教师免不了先要对实验器材逐一介绍和说明,这是必需的。但在说明中,必须把握主次,演示的关键部位和要观察的现象的重点,是否这样做将直接影响到展示的效果。

四是把握效果。在实验演示教学中,其教学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尽量让全体学生看清、看懂,而且体现在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学生的参与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与兴趣。这样既营造了融洽、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同时也扩大了信息反馈交流的容量,因而极大地提高了演示实验的效果。

物理演示实验要做到四衔接

一是初中与高中的衔接。高一新生来自各校,而各校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水平,实验设施条件,特别是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和技能与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到初三年级时,师生的关注重点往往放在应试训练上,而物理实验操作对他们已变成可有可无,其并不能引起初中师生应有的重视。在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课上对物理实验演示的各方面能力要求较高,这些能力显然是在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这些能力显然是在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学生群体中完全可能一开始学物理就形成了显著差异,这就会成为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障碍,甚至会造成在部分学生中产生害怕物理实验的心里。缘于此,我们在高一开始时可以专门安排3—4节课时间,让学生进物理实验室自己动手操作;同时我们又专门把初中所有有关力学实验的重要内容改编为基本操作训练性实验课,并按高中的实验室规则要求去做,从而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复习性的、较系统的适应性训练。通过这样做缩小学生间在实验操作和实验习惯方面的差异,从而使大家基本上从相同的起跑线上出发,一起学习高中阶段的物理实验。由于我们以高中实验操作常规去训练,让学生了解这些要求,适应这些要求。从而在以后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就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是教学与考试的衔接。由于对“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是由于在各种考试测量中,物理实验考试仅作为书面题目应试,而且分量不足。而且这些书面实验考试题也不能测量出学生是否真会做这个实验,从而无法断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这种影响的扩大,人们对实

验操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淡化。师生在做实验时,常会出现部分学生仅做观察员和记录员,而懒得动手,而在教师命题时,也不把实验操作能力作为考试的一个内容来考虑。为这种局面,我们应注意在书面考试的命题中出一些能区分实验操作“会”与“不会”的题目;同时我们还要有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考试。由于有了实验操作考试,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程度,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与兴趣,相信均会有大幅度提高。如能使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与实验考试取得很好的衔接,就会提高物理的教学效益。

三是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在实验教学中常会见到一种现象:实验教学效率不高。例如有的学生没有做好实验预习,该做的准备没有做好,甚至有的同学没有带实验册和学习工具就进实验室了。如果缺乏实验的必要的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必定会使实验进行得很粗慥,马马虎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课前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准备,这是做好课内外衔接的第一条。另一方面,在实验课上学生往往完成不了实验报告,有的实验处理也来不及,这就要学生留到课外去完成。有的学生实验没有完成,或数据不完整,他们也可以在课外另外约定时间补做。所以,实验课与一般上课不同,教师与学生在实验课的课前与课后都有许多工作要做,做好实验教学中的课内外衔接工作,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四是实验与理论的衔接。我们常把物理教法归纳为“以物讲理”四个字,这说明在物理教法中,必须突出“物”的作用。但“物”的演示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以“物”为基础,去讲清物理的原理,“理”是学习的核心部分。我们可以把物理学习过程或者物理思维过程简单归纳为“物” → “理”→ “物”的过程。显然,在学习过程中,从“物” “理”的过程的衔接是十分重要的。因而在教学中切忌把实验演示与说理分析割裂开来,只有把两者密切地衔接在一起,才能充分显示物理教学的魅力。

物理课堂上的教师演示实验,并不是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唯一接受实验信息的渠道,对于学生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平时实验演示时,更要有严谨科学的作风与熟练的操作技能,用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精神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把实验演示的科学性放在首要的突出位置上。科学性,这是实验演示艺术的根本。随着新课程不断的推广,教师要认真的去钻研教材,探索实验的奥妙,课前认真准备每一个实验,不仅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以学生美的感受,美的追求。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只有在实际的工作中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并从实验中得到规律、获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和演绎、类比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思维模式,从而真正使我们物理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